苏轼与王安石的异同与相知犹如“春到江南花自开”
11月20日,作为东坡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东坡大家讲”系列讲座第二季主题讲座在四川工商学院眉山校区开讲,崔铭教授以《春到江南花自开:苏轼与王安石的相异与相知》为题,为大家解读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情仇”。积怨政治理念与学术思想的分歧崔铭曾为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三位北宋传奇人物著传,对王安石、苏...
苏轼《枯木怪石图》:文人画经典与艺术传承的瑰宝
苏轼在创作《枯木怪石图》时,并不追求物象的逼真再现,而是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画面中的枯木和怪石,虽然形态奇特,但却富有生命力和动感,展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苏轼在绘画中运用了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画面清淡、简散,草草而成,信手写出,整图不求形...
王安石算不算苏东坡的好朋友?
她表示,其实早在苏轼与王安石相识之前,苏家与王安石关系就不好。“苏轼的父亲苏洵一直与王安石有矛盾,主要存在学术上的分歧。”崔铭说,王安石向来以正统儒家自诩,与苏洵在学术渊源、思想观念、文章风格等方面都极不相同。王安石对苏家学术的不认同,在嘉祐六年(1061年)的一件事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年,苏轼、苏...
苏轼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三教合一”视角下的旷达超脱
苏轼的书法理论,特别是在《东坡题跋》等著作中关于书法的论述,深刻地蕴含着“三教合一”的哲学思考。他不仅讨论书法的技艺层面,更重视书法与人格修养、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苏轼认为,书法是“心画”,是个人心性与学养的外化,这一观点与儒家“文如其人”的思想不谋而合,强调书法应体现作者的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
论苏轼书画艺术的“活法”思想
在探求艺术创作规律的过程中,他讲求“随物赋形”“行云流水”。苏轼对于“法”与“活”的认识,在整个艺术领域具有方法论上的普适性,同时具有鲜明的辩证色彩和可贵的实践品格。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下,苏轼“活法”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杨国荣︱思想史中的苏东坡
当然,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史人物,苏东坡的贡献首先体现于文学和学术上(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在美学和艺术方面,苏东坡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有个性的理论家,他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有不少传世之作,另一方面又对文学现象做出了反思。在文学和艺术的反思过程中,苏东坡提出了不少重要观点。以“常形”与“常理”之间关系而言,...
回顾2023 展望2024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推出更多增强...
《小老杨》以右玉县人民群众70多年来不断植树造林,将“沙漠荒山”变成“塞上绿洲”的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木塔系列歌曲唱出了应县人民对木塔的深深依恋,向游客彰显“塔乡”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剧目在创作思想、创作路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等各方面都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展现着山西持续攀登艺术创作高峰的能力与...
苏轼难以超越的一首诗,开篇两句就将人生写透,送给身处逆境的人
二、苏轼创作此诗时的思绪苏轼曾经撰写过一篇名为《陈太初尸解》的文章,他在文中详述了道家“尸解”、“羽化”至“登仙”的奇异传说。当中还提到了自己“八岁入小学,以道师张易简为师”,这说明他自幼就与中国的道家思想结缘,从而学会了运用“中式哲学”的视角去审视人生百态。
苏轼书画精神的千年共鸣——“无尽藏展”的策展思考
苏轼没有专门的书画论著,其艺术思想散见于诗文中。他曾写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强调了绘画是人的精神的载体,其目的是寄兴遣怀,画家在表现自然万物时要与主体精神相契合,要把自我真实独特的生命感受融入其间。苏轼此论对后世中国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极大地释放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奠定了中国“...
《苏堤春晓》:“杭人”苏轼的非线性人生
展现历史事件、塑造历史人物是历史剧创作的根基。历史剧创作须以史实为基础,塑造丰满可信的历史人物形象。《苏堤春晓》的编导从大量历史文献及苏轼的诗文中提炼精要,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率性任情的古代士大夫典范。在《苏堤春晓》中,苏东坡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在多重矛盾冲突中树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