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魏晋风流背后真相??,这是颠覆认知的一本书
何晏、王弼等玄学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概念,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宇宙构成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他们引入“以无为本”和“得意忘言”的方法,讨论万物存在的根本问题,为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对人生态度的意义来看,魏晋玄风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表现:竹林七贤如嵇...
魏晋风流背后真相,这是颠覆认知的一本书
何晏、王弼等玄学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概念,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宇宙构成论向本体论的转变。他们引入“以无为本”和“得意忘言”的方法,讨论万物存在的根本问题,为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展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从对人生态度的意义来看,魏晋玄风影响了当时的士人,其中有两种不同的表现:竹林七贤如嵇...
吴震:王船山的气实在论——以“无有先于清虚一大者”为例
朱子很重视邵雍的易学思想,他意识到“先天”既属本体域,就跟太极本体观念有关。朱子在与弟子谈到上引邵雍诗句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或诵康节诗云:“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著工夫。”先生问:“如何是‘一事无’?”曰:“出于自然,不用安排。”先生默然。广云:“‘一事无’处是太极。”先生曰:“尝谓太极...
汤用彤:魏晋思想的发展
在讨论魏晋思想的发展以前,首先要申明的是:这儿所谓“魏晋思想”,是就这个时代的“普通思想”或“一般思潮”来说,虽然哲学理论在此中甚关重要,但现在并不打算作专门的探讨;再,我仅仅要来讲明这个“时代思潮”发展的经过,事实上只能提出些大的结论,因为此种结论的前提或考证,牵涉太多,这中间各方面复杂的关系,不是...
以“第二个结合”探索中国化时代化的媒介发展道路
而魏晋时期的王弼将“体”“用”高度抽象为本体论层次,并由朱熹归结为根据与表现的关系、物体与功用的关系。[18]但此时的“体”“用”关系的提出和探讨,面对的是媒介技术研究作为社会“末学”而发展较为迟滞的社会现实,近代思想家熊十力则认为秦汉以降,儒学致“用”不足、衰微莫振正是因为被封建专制所误而失却...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高源聚焦“应物”“复命”两个范畴,认为王弼哲学的前提乃是维护名教(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圣人有情”论对于“应物”的强调,正是为了突出君主及名教制度在政治哲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蒋范认为,“知”“情”“时”是孔子凡庶化最主要的体现,在“教”“化”“自然”“命”的思路下,魏晋玄学家们证成了“孔子为圣”这一命题,并在...
“经学与中国文明”——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刘老师强调,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经典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中国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例,说明了礼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其一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礼学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其二为魏晋南北朝的礼学。这都表明礼在维系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统一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胡正良|风流也曾醉千秋(下)——王朝背影之东晋文艺三杰篇
凝望着这幅承载着魏晋风度的写意山水画,剖开其画面语言所折射的生活倒影,为其提供思想引导的是哲学家、思想家王弼等,这位只活了23岁的理论天才,当他把思考的触角深入到调和儒道共存、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时,他的贵无论思想、本体论玄学观、得意忘象思考法,就为魏晋风度所涉及的诗歌、绘画、书法等文艺创作设计了审...
【文化中国行】淮河流域的道家哲学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由宇宙论推出政治、人生等思想的思维模式,老子由人生而政治的“内圣外王”之道,都被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创始人建构哲学体系时所袭用;老子建构哲学时所使用的哲学范畴,比如道与德、无与有、阴与阳、物与器、礼与法、仁与义、忠与信、圣人与君子等,同样也被儒家、墨家、...
刘强:从“竹林七贤”到“魏晋风度”——《魏晋风流》代序
所谓思想尚自然,则与玄学清谈之风相关联。正始时期,玄风大炽,何晏、王弼揭起“贵无论”的大旗,立论称:“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成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