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学研究 | 徐克谦: 荀子对《孟子》的袭用与批判
儒家八派中真正形成气候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荀子(孙卿)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孟子在战国中期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高举儒家“王道”“仁政”理想的大旗,游历齐、魏、鲁、宋、滕等国,传播其“性善论”和社会政治主张,并与各种流行的诸子学说展开论辩,对维护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学...
孟学研究 | 袁晓晶:孟子政治哲学的道德直觉主义基础
孟子的道德直觉主义基于其四心之说,“仁义礼智”四心中,“智”具有一种直觉的认知能力,为四心之直觉倾向奠定了普遍之基础;而“仁”统四心,又使四心之直觉有了向外延伸的扩展能力。以“四心”为根基的道德直觉主义,在孟子哲学中的最终通途,是达到致王道的理想政治,这就使其政治哲学亦含有直觉主义之倾向。这一...
张晋藩: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由于经济基础的...
德尚说感觉法国踢得无聊就去看点别的!索斯盖特于我心有戚戚焉!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选自孟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
诸子百家/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
《齐桓晋文之事》思维导图和质疑
《齐桓晋文之事》思维导图和质疑近年来,网上对孟子的文章质疑声很多(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主要集中在孟子的议论缺乏逻辑性的问题上。这些质疑绝大部分是庸人自扰性质的,作者对逻辑学基本上属于一知半解,稍微知道了几个概念就来简单地套古人的思路;他们对哲学也基本上一无所知,以为逻辑就是一切了;个别甚至连孟子的文意都没有读明白...
孟子的仁政理想实践
孟子没能回答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尤其是小国应该如何看大国的眼色行事。他连“齐桓、晋文之事”都认为不值一提,更何况还要在齐、楚之间摇头摆尾。他见滕文公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事情烦恼,便觉得很无聊,他是仁政问题研究专家,不是纵横家,于是就想走。
孟学研究 | 田丰:王者师与贤能政治: 孟子“ 不见诸侯” 义发微
从这次会面来看,宣王开门见山即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2]74,的确不太符合孟子之志。但宣王在结束谈话时说“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2]93,故而孟子虽有去志也并非坚定。后来孟子对宣王可谓苦口婆心,多番劝诫,甚至常有主动去引导话题正宣王之心的举动。
2012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分章练习题(7)
其次,《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
赵金刚 | 孟子与诸侯——经史互动当中的孟子思想诠释
此时“王笑”,这笑容多少有几分无奈,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这里我们终于发现齐宣王出现了表情,从这个“王笑”可以猜测他之前一定没有什么表情,尤其是孟子讲自己没听过齐桓晋文之事后,他一定充满了无聊的神态。而此时,他却有了情绪上的变化,这一“笑”恰恰证明宣王已经投入二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