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何以中国》今晚收官,人民日报同步直播!
此后又与纪录片《何以中国》结缘,作为本片总监制,在两年时间里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谈起这部纪录片,更有一层深厚的情感:“我们想要探寻的是浸入血脉、不曾嬗变的中华文明特质和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找到我们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源。”...
重温2008北京奥运会,才懂外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它|鸟巢|国际奥委会|...
最喜欢用鼓的张艺谋不再用鼓,从“秦王为赵王击缶”的灵感中,选中“缶”以迎宾客。参考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从两百多版的声音中,找到了他最想要的“缶”的声音。他大胆尝试使用6万个LED屏展现古老文明和媒体科技融会贯通。因为他希望观众在看完开幕式后,猜不出其中的玄妙。比如用舞蹈表现活字印刷术...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梁庄王墓出土的金锭……文明古国的厚重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在一件件文物身上留下痕迹。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种古乐器复制件同台演奏,以八音和鸣演绎古代楚国文化艺术、风俗民情,首演于1983年的《编钟乐舞》,近年来一次次回响在国外舞台。湖北省文...
《何以中国》导演干超:拍好湖北考古遗址不容易
曾侯乙编钟精美繁复,拍了一个下午纪录片《何以中国》中曾侯乙编钟的画面。记者万建辉截图在随州曾国墓地,摄制组再现了春秋中期嫁给曾侯的楚国女子芈加的形象。曾国一度在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之间徘徊,到芈加和芈渔时期,终于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湖北地区许多考古遗址都反映了长江中游...
1978纪录片《随县曾侯乙墓》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区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葬(后来证实)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同时出土文物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展开甲历史说说...
新京报小记者对话《封神第一部》音乐监制,探讨殷商音乐形态
蒙柯卓兰:伯邑考演奏的篪,是仿制曾侯乙墓出土的篪的形态(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在录音的时候是用降E调的竹笛来完成的,为了能找到相对古朴温润的音色,我们在笛膜处贴了医用胶布,这样笛子的音色就不会过于明亮。伯邑考在剧中的设定是吹篪的高手,跟殷寿在鹿台的那场戏,伯邑考是以罪臣之子的身份前来的,通过笛声可以表达出他对身陷囹圄...
纪录片《探秘曾侯乙墓》 1978年,在随州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
纪录片《探秘曾侯乙墓》1978年,在随州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纪录片《探秘曾侯乙墓》1978年,在随州西约一公里处的擂鼓墩,出土大量文物,包括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还有大量兵器、乐器、铸造精良的漆器、青铜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
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音乐宝藏”曾侯乙墓:“爆款”的中华文明...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来自“孔子时代”的音乐曾侯乙编钟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明再发现进程中,曾侯乙墓考古发现这个中国“国家宝藏”不断为人类谱写共同的“世界记忆”。发现:震惊世界的礼乐场景1977年9月,一支部队在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这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
2400年前的“音乐记忆” 曾侯乙编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曾侯乙编钟分三层悬挂,分为八组,共65件,共有铭文3755字(包括钟体铭文2828字,挂件铭文740字,钟架横梁刻文187字),其主要内容是音乐文献...
40年前的今天 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会轰动了世界
1978年发掘工作结束后,他又参加了纪录片《曾侯乙墓》、科教片《古都北京》的编钟配乐,并随曾侯乙编钟原件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调入湖北省博物馆后,他负责撰写曾侯乙墓发掘报告的“乐器”部分,常年从事音乐考古工作,一直是曾侯乙编钟的研究者、传播者。“现在回想,它就是历史。”冯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