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34师唯一幸存团长遗愿:死后葬到闽西,6000将士全部追认为烈士
父亲回来了,红34师那6000闽西子弟兵在哪里呢?陈树湘在哪里呢?直到2013年,在毛泽民烈士的外孙曹耘山的帮助下,韩京京终于找到了陈树湘师长的遗骸,他被当地百姓趁黑夜埋在了潇水堤岸的斜坡上。第二年,真正是陈树湘烈士牺牲80年的日子,韩京京带着一批红军后代,一起在那里立下了一尊雕像,还有一面用石头做的红34...
深井打捞出数具红军遗骸:他们牺牲时只有15至25岁
可判别的个体均为男性,年龄在15到25岁之间。我们严格依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骨骼自身的诸多特征、考古埋藏学、党史研究、口述历史记录、当地居民的历史记忆等关键信息,对出自酒海井内的遗骨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这些不同方面的信息都指向了同一个历史事实,即酒海井内所处的遗骸应当为当年罹难的红军烈士遗骸。“寸...
寻访80天,助湘籍烈士后人找寻烈士安葬地
唐萍介绍,1956年,当地政府在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前重建一座烈士墓,将原有烈士墓中的烈士遗骸和小井红军医院遇难的红军伤病员部分遗骨安放墓中。当时,邓允庭烈士的部下罗成(音译)以及当地群众,将邓允庭的遗骨从永新迁葬至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的左侧,并在邓允庭先烈的坟包前立了一块青色石碑。遗憾的是,罗成过...
特写|清流县红军村的“精神守护者”
1965年9月,政府为曾富良、曾其应、谢玉珠修建了烈士墓。据三明日报报道,因找不到烈士遗骸,最后殓入墓中的,是曾红的曾祖母官和英含泪为丈夫、儿子、儿媳亲手缝制的衣裳。1983年,民政部追认曾家三口为革命烈士。2009年,他们的衣冠冢获批为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次讲到自己亲人的...
红色足迹:一座桥·一条街·一座山
1989年,长汀县人民政府在当年中复村村民自发收殓烈士遗骸、建立“松毛岭烈士纪念塔”的基础上,在松毛岭下建起了一座8.8米高的纪念碑。杨成武将军为纪念碑题写了“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碑名。松毛岭巍峨绵延,盖因松毛岭阻击战一役,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比松毛岭更为巍峨的丰碑。山风习习,松涛阵...
岭上松风--党史-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面对满山遍野的红军烈士遗体,松毛岭下文坊村的19位村民站了出来,自发组成“无祀会”(据当地党史研究者介绍,“无祀会”是倒装句,即为祀无会,意思是为埋葬、收殓、祭祀在异乡去世、不知其姓名并找不到其亲属的逝者遗体、遗骸,而成立的民间组织)(www.e993.com)2024年12月20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先是上山就地用锄头挖穴,简易埋葬红军烈士遗体...
开国中将韩伟之子寻找湘江战役烈士遗骸:完成父亲遗愿
20多年来,韩京京追寻着父亲和战友们当年的足迹,从文家市到三湾,从井冈山到龙岩,最后来到了湘江之畔。寻找烈士遗骸,立起英雄墓碑,一步步完成着父亲的遗愿,也一点点走近了“义父”陈树湘的英雄世界——尽管他们从未谋面。这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追寻。
以法之力弘扬英烈精神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英雄烈士保护法...
松毛岭战役中,很多红军战士包括闽西各县地方武装的战士和普通的支前民工牺牲在这里。“这些人不要说名字,就连人数都没有留得清楚。很多烈士的遗骸一直遗留在青山之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被安葬。”钟鸣说。让无名者“有名”,是告慰英烈、关心烈属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各地深入开展关心关爱烈属工作,进一步强化烈属...
营造褒扬尊崇英烈的浓厚氛围——谈新修订的《烈士安葬办法》
领袖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推动形成了全社会褒扬尊崇英烈的浓厚氛围,大众对烈士的尊崇缅怀之情越发强烈且深沉。近年来,我国以国产大型运输机和先进战机连续护送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对所有烈士予以应有的庄重安葬,成为对烈士的牺牲和奉献最好的告慰,成为人们永远铭记烈士英雄事迹的重要方式。
丰碑永铸 精神长存——闽西老区人民缅怀烈士英雄
许卓、刘化生等200多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后,1940年春,帽村村民们将烈士遗骸全部礼葬于帽村高沙坝,并成立“义冢”会,立上了“义冢”石碑,每年春秋两季村民们都会自发前往祭奠,七十多年从未间断过。武平人民一直以来对烈士们的“义冢”充满敬意。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子孙后代,去年,县乡两级投入50多万元开工新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