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特勒电影中神化权威的统治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Arnheim)关于“电影复制”的观点与基特勒相同:“它们不仅仅要与原物类似,还要确保这种相关性达到仿佛照片中的事物是与原物机械化产物的效果—就好像现实中的事物在光源下将自己的图像直接印刻到胶片上一样。”文字让位于电影,而文学中的美学风格也被电影的技术标准所取代。
媒介化社会视角下的技术与时间
第二,德国媒介理论学者基特勒曾指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媒介技术不仅对物质基础设施造成影响,而且推动时间(速度)作为测量的独特变量对文化、艺术和审美产生影响。[6]按照基特勒的说法,再联系哈特穆特·罗萨的相关论述,就可以顺势推出,科技加速、社会变迁的加速和生活步调的加速,这内在关联的三个面向连在一起,根本性地...
媒介的演替与人的“主体性”递归:基特勒的媒介本体论思想及审思
基于此,基特勒认为人们实际上难以操控机器,人类并非媒介的主宰,反而是人的感官知觉在媒介的遮蔽下,受制于技术媒介的权力结构,嵌入信息通信技术的传统权力不能在数字媒介时代的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机制,按照基特勒的观点,芯片处理器代表的二元权力结构,才是现代社会的权力等级秩序的隐喻,所以他主张应该从芯片架构设计的微观...
新书|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新闻|传播学|本体论|主体性_网易订阅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她出入于基特勒、克莱默尔的理论之间,同时涉及斯蒂格勒、西蒙栋、拉图尔、温纳、许煜等人的技术理论,并上溯到伊尼斯、麦克卢汉的经典理论,创新性地将之与新闻生产结合在一起。她指出要打破社会与技术的二元对立,超越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从人与技术融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论是她提出的...
孙玮 李梦颖丨生活在“码之城”:疫情下的社会机制再造
它们都可被视为一种复制技术,基特勒所谓的断裂,不过是复制方式的差异,前一种是通过象征符号转义的复制,后一种是直接模拟感官感知的复制。而健康码这一数字媒介与之完全不同,从二维码的形态及其使用来看,这个图形既不是共同体通用的象征符号,也不是具象世界的直观影像,人只有通过技术系统的中介才能获取其中的信息。更...
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的“本雅明支流”: 诺伯特·博尔兹“感知”论...
博尔兹研究的价值在于他对阿多诺、麦克卢汉、基特勒乃至弗雷德里希·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等其他研究者的观点进行重新整合并统摄在于本雅明式的媒介美学(MediaAesthetics)之下(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因此,博尔兹构造了以“本雅明为基底、统摄其余研究视角”的综合体,这和德国当代媒介学派中其他学者的理论体系大相径庭。
媒体与文化分析的物质性转向:“物”为何物?
基特勒还有一句名言:“所谓软件,并不存在。”(Kittler,1992)根本没有什么软件,因为在软件下面还有硬件,硬件下面还有支撑硬件的基础设施,还有水、电这类生产硬件的物质。NathalieCasemajor对新物质主义视角讨论当代数字媒介的梳理,总结了六个不同的面向,每一个面向都展现了媒介物质性的不同范畴,这些研究构成了三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