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植物“落户”上海,一起认识一下→
中国的水仙一般被认为是唐朝时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其祖先为多花水仙,是一种多花一束,气味芬芳的水仙类型。多花水仙在我国经过长时间的栽培改良后,成为了更加适宜中国气候的“中国水仙”。中国水仙的种植自南宋起兴盛,同时产区也开始逐渐向南迁移。现如今,上海崇明向化镇是中国有名的水仙产地,产出的水仙被称为“崇明...
从瓜果蔬菜到调味料,中国餐桌上有哪些文明交流的故事?
占城稻是越南人民培植起来的一种优质稻种,具有耐水耐旱、适应力强、生长周期短的优势,因此在宋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环境较为恶劣的江南丘陵地带也能够大规模种植占城稻,这大大提高了稻米的产量。绿豆,《齐民要术》中已载有绿豆之名,但有学者认为这种绿豆可能只是小豆中皮色稍绿的那一种,并不是我们现...
随处可见的盆栽植物芦荟,有4大作用,价值极高,早点了解!
芦荟,又称油葱、象鼻草、象鼻莲、罗帏草,它原产于中东、南非,大概于汉代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最早记载于隋末唐初,首次收录于《药性本草》中。芦荟为百合科、阿福花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这种植物根须状,茎短或者无茎,叶簇生,呈狭披针形,肉质,直立生长,叶边缘还有密密麻麻刺状的小齿,芦荟的花期在夏季,每年7月...
...唐代红、明代红是啥样?教授隐居上海乡村,用植物染出千年前中国色
高粱用于发酵,蓝草用于制作蓝靛,而红色的花则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带来中原的红花,是古代中国制作“红色”的重要染料。把红花带到村里的“异乡人”是邵旻,她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是去年搬来朱新村的“村民”,也是古法植染的研究者。12月,采摘下的红花经发酵、酸碱法制饼后成为染料...
中国最大的无人区到底有多可怕?
羌塘无人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无人区。这里地势高峻,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因此人类活动极为稀少。羌塘无人区拥有广阔的草原、湖泊和雪山,是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仅有藏羚羊、藏野驴等濒危动物,还有众多独特的植物种类。尽管环境恶劣,但羌塘无人区的美丽景色仍然吸引着一些勇...
跟随“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古老”刺桐重现泉州
“古老”刺桐鉴定现场(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泉州市林业局供图刺桐是泉州市市树市花。据相关记载,公元5-6世纪,“古老”刺桐树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地区传入泉州;五代时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拓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宋元时期泉州更是以“刺桐城”和“刺桐港”闻名世界。近现代,因病虫害、台风气候等影响,刺桐树损伤严重,后续...
“一汀烟雨杏花寒”——中国古诗与杏的跨文化“旅行”
奎利(GeritQuealy)的《莎士比亚植物志》认为杏树是地道的中国植物,通过丝绸之路,经由欧洲大陆,在亨利八世时期辗转抵达英国,才开始在英国人的花园中落地生根。布拉克本-梅兹(PeterBlackburne-Maze)的《水果:一部图文史》在经过考据后,也指出杏子起源于中国,“有可能直到15世纪中期才来到英国”。如此一来,理查二世...
看稻、茶、橘如何走向世界,中国航海博物馆呈现新展
4月18日,“草木生光辉:航向世界的中国植物”展在滴水湖畔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幕。草木如织,熠熠生辉。此次展览通过植物与文物的跨界联合,将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人们熟知的植物结合,讲述那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驶向辽阔世界,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植物故事。这些航向世界的中国植物故事,又给予人们一个全新的观察...
沈苇散文集《丝路:行走的植物》入选央视年度十大好书
《丝路:行走的植物》入选央视年度十大好书。《丝路:行走的植物》于2023年7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沈苇的散文集。沈苇曾在新疆生活、工作30年,他在书中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20余种植物塑像,以跨学科(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博物学、民族志等)、跨文体的写作方式,结合田野考察、文史举证,...
最新最全,此生必去的中国世界遗产名单大全,看看你去过多少个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2017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1.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此外,梵净山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