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花3万元给情妇赎身,孕中妻子愤然离家,儿子一生不见父亲
1937年7月5日,他们第一个孩子梁思薇出生了,有了爱情结晶的两个人生活更加甜蜜,可是战乱也随之而来了,“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用密集的炮火向南开大学轰击,为了保护家人,梁宗岱装成医生混过日军检查,带着全家乘法国邮船来到上海。图|卢沟桥事变纪念图画1938年,上海迁往重庆的复旦大学正在招贤纳士,梁宗岱应聘到复...
曾当众扇蔡元培耳光的女大学生,建国后官至副部,被毛主席称赞
她不仅向同志们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经常举行小型讲座,利用自己的绘画才艺,创作出一幅又一幅充满象征意义的图画,这些图画往往激励着同志们继续斗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内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为许多政治犯带来了释放的希望。在党和广大进步人士的努力下,薛迅被释放,她没有片刻的停留,立即...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消失在战火中的方大曾“归来”!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消失在战火中的方大曾“归来”!他是“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从事件现场报道回来后两个月,突然从河北蠡县失踪。直至今日,永远25岁的小方,依旧温暖人心,有着持之以恒的勃勃生机。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相机,小方就这样出发了。这是1937年7月10日,“七七事变”爆发后...
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在河北蠡县失踪 - 环球人物
方大曾,笔名小方,1912年生,战地记者,全面展现绥远抗战、“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失踪,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冯雪松,1970年生,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从1999年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到新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他一直在追踪报道小方。一把雨伞、一条毛毯、一个背包、一架相机,小方就这样出发了。带回来...
诗·心志 | 张希文:《卢沟桥》
诗·心志|张希文:《卢沟桥》1937年7月7日夜一声枪鸣打破了卢沟桥畔的静谧日军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华儿女在这紧要关头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反抗侵略的壮丽史诗不忘民族苦难的惨痛记忆传承弥足珍贵的抗战精神在“七七事变”83周年的今天...
“九·一八”事变后濮鄄抗日救亡活动
1931年9月18日,日本挑起武装侵占我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消息传到鄄城第一高小以后,全校师生集合于大操场,悲愤交加,痛哭流涕,怒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在教务主任费子厚老师、体育图画教员韩修斋老师、国文教员郭绍文老师的支持下,全体师生齐到国民党县政府衙门前示威游行,要求出兵东北,收...
200余张照片、50件(套)文物,记录着北平抗战的那段岁月
首次展出的还有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内容。《伦敦新闻画报》是1842年的英国周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随着报业的衰落,由周刊改为月刊和双月刊,最终于2003年停办。《伦敦新闻画报》的图片是由一对旅居捷克的中国夫妇吴文忠和王巧收集的。陈亮说,从2014年开始,吴文忠王巧陆续把从...
小美宝箱|108张《北洋画报》高清复原,看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图版...
画楼,以画为楼,是当年“北画”同人的自况。本书的一大特色,即设计之美与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并重,书中108张图片均系作者收藏原版《北洋画报》的高清再现。诚如作者所言:《北洋画报》是一个以“以画为报的报”,以“传播美”为己任,研究“北画”缺了“画”,其美只能变成理论,车失一轮,雁少一翼。
“烽火印记”特展讲述北京抗战岁月
首次展出的还有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内容。《伦敦新闻画报》是创办于1842年的英国周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2003年停办。《伦敦新闻画报》的图片是由旅居捷克的中国夫妇吴文忠和王巧收集的。陈亮说,从2014年开始,吴文忠王巧陆续把从海外收集的关于侵华日军的照片、地图、画报、军...
【党课开讲啦】百年奋斗丨江上青:矢志不渝救亡图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江上青发表《卢沟晓月》,表达抗日救国的激情。全国抗战爆发后,江上青等人组织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8月,江上青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