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天平三号卫星 无人机视角看火箭点火起飞
10月22日8时1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平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地面雷达设备标校和RCS测量,为地面光学设备成像试验和低轨空间环境探测监视试验提供支持,为大气空间环境测量和轨道预报模型修正提供服务。相关...
从“筷子夹火箭”到洗澡调水温,都离不开这门学问
这是美国SpaceX公司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实施第五次试飞,首次验证了“筷子夹火箭”技术——通过发射塔的机械臂,在半空中成功捕获回收火箭第一级助推器。这种方式可以减轻“星舰”重量,降低发射成本,同时有助于更快地回收、重复使用助推器,提高发射频率。“筷子夹火箭”被美国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全新火...
研制长征运载火箭的功臣(终结篇下):薪火相传,共筑航天强国梦
孙敬良和马佳等人研发的长征二号丁火箭力挽狂澜,连续发射成功,三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龙抬头”,挽回了长征火箭的声誉。他们研制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就像是火箭的眼睛,能够控制火箭精准入轨,后来被广泛应用在火箭发射中,为我国长征运载火箭的高成功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第三代长征火箭进入21世纪后...
一文告诉你火箭垂直回收的难度究竟有多大
火箭发射后3分钟后,一二级分离,一级惯性飞行至14万米的最高点;然后一级通过冷气体推进器调转方向开始飞向着陆场;发射4/5分钟后,一级重启发动机进行反推实现减速,并调整与着陆点的距离;一级再入大气层,并进行第二次点火,持续20秒,将降落速度从1300m/s降低至250m/s;着陆前发动机会进行第三次点火进行反推实现...
洲际导弹发射,我们是如何掌握“真理”的?
1970年春,178家工厂、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联合参加北京“总战”,进行以洲际导弹为主的模型技术联合攻关。1971年夏天,大家辛苦打造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达到出厂要求,被运往西北的东风发射场,准备进行低弹道飞行试验。不过,由于发射过程中副发动机关闭得有点过早,姿态控制系统出现了短暂的波动,导致火箭偏离目标超过...
钱学森:从“火箭俱乐部”到力学系火箭小组
解决了硬件缺失的问题后,几位成员凭借一腔热情,以试验为主、理论猜测为辅的方法进行小火箭研制(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大家齐心协力,在入校百天内,就将自行设计、加工的小火箭发射到约5000米的高空,并在校报上刊登了《模型火箭上了天》的文章。▲1959年初,火箭小组成功试制了全重1.5kg,有效载荷100g,使用高度2000-3000m的科大“4C”...
中国航天12月大事记『回顾2023』
另外,通过数字化技术先行,试验数据辅助修正仿真数学模型,从而提高仿真计算精度、降低误差,缩短了火箭研制周期。我国成功发射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2023年12月25日09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目一号气象星座11~1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
图集| 重庆城科:“水火箭”携着巨大的水花腾空而起
据了解,“水火箭”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比,通过压缩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力下,水火箭快速上升,依靠惯性在空中飞行。设计制作一支性能良好的水火箭模型需要用到数学、物理、飞行力学、空气动力学等诸多学科知识,模型的设计、制作、发射和飞行需要同学们具备相应的计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向文...
他做了一辈子“蓝领” 为中国火箭画出最完美的飞天弧线
01余梦伦,我国弹道式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先驱者,被誉为航天界的“总设计师摇篮”。02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提前毕业后,余梦伦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总体部,为导弹和火箭的发射计算飞行路线。03为了设计出导弹的弹道,余梦伦和同事们每天需要进行大量、繁重的人力计算,手摇计算机成为他们最亲密的...
美欧密切关注预测长五残骸落点,中国专家:背后藏有军事意义
宋忠平表示,中国对于火箭残骸什么时候落入地球在发射之际就已经有了预判,在火箭发射后实时抓取其残骸的轨道位置,因此预测的准确度最高。“能对火箭残骸再次返回大气层做出精准判断,需要在掌握火箭结构、飞行姿态等要素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及轨道相关的预测、控制技术才能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