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从赤身到华服,服饰考古揭示的人类文明演变
考古发现的古老服饰遗存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麻、皮、毛、棉、丝以及草等;饰品则涉及玉、石、金、银、贝以及玻璃等。这些服饰的加工技术、染织原料和方法、装饰图案以及成品形态等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需要通过科技考古、实验考古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解析和阐释。最后,服饰作为人性及社会性的重要表达方式,在服...
尚织汉服学塾:魏晋南北朝时期冠帽文化的多彩风貌
考古发现中,1956年南京市的尘封往事被一尊东晋持盾陶俑轻轻揭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俑高达52.8厘米,头戴平巾帻,身着交领右衽的窄袖短衣与大口裤,左手紧握盾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的服饰风貌。转至北魏,宁恕暨妻郑氏墓窟的壁画,则是一幅生动的社会服饰画卷。画中男子头戴笼冠,冠旁簪导闪烁,配以...
宋服之美:复原的依据和想象空间
另一个发现是广袖袍内部的细节,“看了实物才知道,袖口并没有那么大,而是在一个较窄的位置就开始缝合的,一直缝制到衣身侧面,广袖袍袖口大部分区域是打不开的,这能让双手在身前交合时,让袖子呈现最垂直顺滑的状态。这一点其实在黄昇墓考古报告中写到了,但以前并不明白为什么图示里会画那么一道虚线。”这些细节...
白云翔:东周秦汉服饰考古研究的新成果——《汉服的形成》
其五,基于上述各方面的分析和考察,初步厘清了汉服(狭义上专指汉代服饰)以东周时期深衣的样式为基础到西汉中期形成具有统一风格和全新服饰面貌的汉服的形成过程,勾画出了东周秦汉近千年间服饰文化的演进轨迹,从考古学上揭示了“汉服的形成”及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动因。王方在书中指出,“汉服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在不断交流中...
唐朝怎么“妆”? 洛阳这个造型师靠考古打造“复活术”
在开始钻研汉服之前,包意凡实际上是美术专业出身。“我觉得美术和服装设计都是相同的,也正是因为有美术的基础,我上手也会快一些。”造型师包意凡包意凡正式接触汉服是在2018年,那时候国内的汉服市场其实已经趋于成熟。从中国文物出版社的杂志到《考古学报》,包意凡时常根据上述文章中提到的墓葬进行实地探寻,并根据...
《极简中国服装史》发现汉服之美
本报讯(记者仇宇浩)近日,“一眼千年”——从汉服中发现华夏文化之美暨2023年度中国好书《极简中国服装史》分享会,在津读书苑举办(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该书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获选2023年度中国好书。书中,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服装史学专家华梅以相关考古成果、历代文献为基础,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介绍了从先秦时期至20世纪前半叶的中...
汉服的断代史
汉服的发展,一直有一个内核的驱动力,那就是对于汉服在各个历史时期本来面目如何的考证和探究。陈诗宇历经了这轮汉服运动的不同阶段——他属于最早一批汉服爱好者,2004年刚上大学时就会在网上寻找各种汉服信息。现在,他成为一名古代服饰史学者,担任着北京服装学院汉唐服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诗宇告诉我,大概在2006年,网上...
尚织汉服学塾:古华夏服饰的雏形与演变——夏商周服饰风貌
追溯至夏朝,作为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期,仅孕育了国家的雏形,也悄然孕育了早期的服饰礼仪制度。尽管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交织着历史的迷雾,但我们可以确信,夏代的冠服制度作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滥觞,已初具规模。夏人崇尚青色,认为其代表着生命的勃发与自然的和谐,故服饰多以青黑为主调,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
尚织汉服学塾:从考古发现看魏晋南北朝,冠帽形制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巾帻设计的革新——其后部缓缓抬升,中部趋于平坦,顶部则紧缩成型,这一变革催生了平巾帻,或称小冠的流行风尚。小冠之上,若再添笼巾,便成就了漆纱笼冠的雅致,其以黑漆细纱精工织就,更显尊贵不凡。考古发现中,1956年南京市的尘封往事被一尊东晋持盾陶俑轻轻揭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俑高达52...
全民汉服热,大家穿的到底是哪朝衣服?
对于汉服的研究者来说,明代是一个材料最为丰富、感知最为直观、复原最为便利的朝代。这首先是源于明代有传世的服饰实物存留下来,这就比考古出土的服饰文物形制更加完整,色彩和纹样方面也更加清晰。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的明清服装复原展示,体现了明清交迭之际服饰文化的融合(模特从左往右为:房娜娜、唐硕、雷明昊、黄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