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超越德国观念论的关键问题与历史...
具体而言,即在哲学层面阐明物质生产运行机制,基于全面生产视域进一步阐明意识、精神生产的被决定性;着眼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基于历史事实揭示意识、精神生产何以受现实经济关系的制约;强调只有诉诸生产方式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没有历史”的深层根源,论证了只有“在劳动发...
新质生产力从可能到现实,生产关系的保障是根本 | 社会科学报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总结道:“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魔力开始反对他们自己本身。在《...
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新型生产关系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体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又具有反作...
【理响中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观论析
不过,社会意识形态在历史进程中尽管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但又并非完全是经济关系的附庸和木偶,而是在相对独立中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具体形式。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环节,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能动性空间,对经济基础的变革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平衡...
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科学及其特殊性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据统治地位,个人与社会处于形式上对立,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念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的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需要从整体上规划...
系统解析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现代社会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既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面貌,也导致传统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嬗变,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变革和重塑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生产发展的新态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
“革命工作与学术研究是统一的”
刘大年反对“历史不存在一定的客观对象”的极端观点和“凡属过去的一切全部都是历史研究的对象”的空泛主张,并对“历史上某些事物、领域或某种状况是历史研究的对象”等观点进行了辩证分析。他提出,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相联系的、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及其运动变迁。
「改革创新」邵春堡:要担负社会责任和人类使命,始终把握新质生产...
四、用新型生产关系积极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决定与之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会在调整和变革中,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体制机制、条件环境。针对数字智能等科技兼有的分析、决策、监管等特质,新型生产关系更易达成与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和统一,通过政府、社会治理和企业监管等方式,更好地适应新质生...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
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大体指向生产力层面的技术革命、生产关系层面的所有制革命、上层建筑层面的观念与制度革命等方面,这三个方面不是机械对应关系,而是由“生产技术—社会分工—制度架构—意识形态”所组成的一种链式互动关系。在生产力层面,马克思特别关注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实际应用。如他所言,“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
专题| 跨学科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综合性
但是,马克思谈到的实践,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更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而是一种积极现实的力量、积极改变世界的力量、与以往一切旧的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决裂的力量,不能在单一的哲学范畴中来理解这种力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