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舞蹈何以“众乐乐”
在现实的剧场之外,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使传统舞台镜框式叙事中“第四堵墙”消失,传统剧场中的观演关系解体,舞蹈的身体从一种“身体文本”转向虚拟空间的“超文本身体”,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媒介艺术样式——影像舞蹈。如以文化舞蹈剧情节目《舞千年》为代表的影像舞蹈中,从“3D虚拟场景+舞蹈演员”到“3D虚拟场景+虚拟人...
这届年轻人,爱上了这样的跨界?
如今,年轻人将追逐国潮的新风尚,称为新的“血脉觉醒”。峨眉刺、少林棍、蒙古舞、英歌舞等,很难想象这些元素结合到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而今,这些类型的地方特色表演节目,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迅速走红。这些过去难以搭上边的元素,如今出现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潮流。不仅是看国潮舞,练八段锦、拿保温杯、...
非遗小常识:哪种乐器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精湛,琴身通常由红松或樟木制成,琴颈较长,顶端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马头,象征着蒙古民族对马的崇敬和依赖。琴弦多用马尾制成,演奏时,弓弦摩擦产生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将人带入那辽阔的草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景象。马头琴的音乐风格独特,它的音色既能深沉厚重,又能高亢激昂,完美地融合了蒙古...
在相对注重法制的大一统王朝时代,蒙古的刑罚是怎样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蒙古的刑罚就表现出简单,直接,粗犷等特征。早期蒙古的刑罚就是习惯法,表现为祖辈流传下来的习俗习惯。习惯法时期的蒙古刑罚,并不以惩罚为目的,而是更为单一简单的复仇,对自然禁忌的崇拜,以及约定俗成的道德的维护,是一种道德约束。是为了团结全体民族成员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在草原上生存...
蒙古高原游牧业起源的探索
游牧业是一种以游动放牧为主要生业方式的经济形态。历史上蒙古高原的游牧业人群和国家与中原王朝持续存在密切的交流与互动关系。当前深入开展蒙古高原游牧文化发展进程的研究,对于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包括蒙古在内的各周边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民心相通、文明交融,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续力解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
它们虽然表现形态不一,但皆汇聚于存续力系统内,形成一种微妙的、复杂的自组织存续关系,推动着非遗的存续(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从逻辑上看,这种自组织存续关系的12种力量在非遗存续力生成的全过程中既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非遗存续力的逻辑整体。基于价值与需求生成的耦合力是非遗存续力的核心力量...
内蒙古失忆进行曲:让人“上头”的祝酒歌究竟什么来头?
不同的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皆为酒歌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如今,祝酒歌以短调为主,形成了节奏明快、热烈欢腾、极富舞蹈性的音乐风格。许多蒙古青年歌手正通过演唱与创作,将这一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带到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祝酒歌。纷繁曲目多...
龚倩: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的突破与反思
舞剧在表现黑死病来袭的草原之殇时,用具有象征性的舞蹈进行呈现:人群在大块的黑布中挣扎,蒙古族女声长调印衬出恐怖与苍凉,百姓托起病逝同胞的遗体为其送行……此时的场景似一首悲歌。接着,画风渐转,解放军医疗队为遭受黑死病肆掠的大草原带来转机,解放军的善行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让朝鲁深受感动与鼓舞,由此立志...
中国舞蹈之美:生命体验和生命表现
舞蹈,就是用心灵舞动身体,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表现生命。中国舞蹈比其他民族的舞蹈更注重生命体验和生命表现。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动作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动作语言就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语言。舞蹈提供的时、空、力的感性形态,不仅仅要给人以视觉美感的体验,也不仅仅只停留在视觉美感下所暗示、所象...
草原上的灵动之美——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起源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在今天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反映古代游牧生活的舞蹈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