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法定证明标准的主客观相统一性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在规定“证据确实、充分”条件的同时,借鉴了英美证据体系中“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这一规定是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科学完善,旨在进一步确立主客观相统一的证明标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主要...
80还是150?如何理解醉驾新规中的酒精含量标准?
(十三)二年内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查获或者受过行政处罚的;(十四)五年内曾因危险驾驶行为被判决有罪或者作相对不起诉的;(十五)其他需要从重处理的情形。相较于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入罪标准要求的80mg/100ml血液酒精含量,《意见》将血液酒精含量不满150mg/100ml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宽。但是...
刘玉林 刘昱|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及其程序保障——基于协商性的尝试...
据此,笔者主张“三意思”判断标准,即递进式判断“行为意思、表示意思、效果意思具有自愿性”来判定认罪认罚具有自愿性。1.行为意思的自愿性行为意思,是指受人的意志控制的有意作出表示的意识。认罪认罚具有自愿性,必然要求行为意思具有自愿性。这就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基本的意识、意志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行为...
徐伟勇: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中“恶劣社会影响”的判定
部分不合理的司法惯性促使司法机关趋于适用轻刑或不予处罚;三是一些单位追求办案数量而忽视办案质量,立了一些“可立可不立”的轻微案件,一旦立案就要把法律规定运用到极致,以达到有罪判决的目的,进而导致刑罚轻缓化。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理解与把握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侦查终结、提起公诉、作出有罪判决一贯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证明标准。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证明标准之后列举了三个认定条件,即“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
职务犯罪中“威胁、引诱、欺骗”取供刍议(上):成因及现状分析
(四)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标准无法统一对此项原因有部分业务文章指出,法官在处理非法证据排除时存在对排除规则理解不到位、裁判说理表述不规范、存有畏难和抵触情绪等原因导致裁量权的标准模糊,最终对非法取供判定错误(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作为排除非法取供证据的最后一道防线,若通过以上三种取供手段获取的口供进入法庭并获得证据资格后,便极...
醉酒危险驾驶新标准出台!速看三大要点
9、曾因危险驾驶行为被判决有罪或者作相对不起诉的;10、其他情节恶劣的情形。在坚持“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醉驾标准的基础上,《意见》通过总结执法司法实践经验,采取列举模式,明确了醉驾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从宽处理、从重处理、不适用缓刑的情形,体现了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的刑事司法理念,有利...
案例研究 | 证据存疑案件的审查判断及处理原则
无罪推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证明标准人权保障裁判要旨??对于被告人是否实施犯罪,现有证据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疑案,应当恪守证据裁判规则,摒弃“疑罪从轻”的做法,坚持“疑罪从无”原则判定被告人无罪。案例索引??一审: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东中法刑一初字第99号(2011年12月19日)...
《人民司法·案例》:疑罪从无原则的正确运用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一)项规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是指检察机关指控或者自诉人告诉犯罪证明责任的证明程度或者证明标准,即检察机关要证明到使法官确信其主张的犯罪构成事实存在而非真伪不明的程度,这就是法院作出有罪认定的标准。作为证明对象的犯罪构成事实包括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要件和犯罪...
江东华|论间接结果的体系定位
刑法第37条恰恰有力表明了,具备当罚性的行为不一定具有需罚性,只要行为齐备满足犯罪构成要件,即使不对行为人科处刑罚,也会作出有罪判决,亦即需罚性不会对当罚性的判断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量刑反致定罪在正当性上存在疑问。我国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构成是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唯一标准,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