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举时代的选官制度与文运兴替
作者将南北朝的选官制度划分为君主征辟、中央铨选、州郡察选三个层面,重点围绕中央铨选制度,特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对文事活动的影响展开论述。科举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中央铨选制度对文运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强劲的,仅以尚书省为例略加说明。南朝的尚书省主要由尚书八座(即五尚书、二仆射、一令)及列曹...
公基速记:中国历代重要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魏文帝曹丕采纳令陈群的意见创建,直至隋朝科举的确立,存在了四百余年。中正官指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主要职责为从家世、道德、才能等维度品第人物,将人才分为九等的评议结果上交至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由于魏晋时中正官一般是二品,二品者几乎是门阀世族...
从世卿世禄制到科举制,浅谈古代四种选官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有四种,先秦时期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两汉时期实行以声望德行为依据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注重门第才能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创立了采用分科取士方法的科举制,直到清朝灭亡前夕才宣告废除。本文将探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的原因。一、选官制度的变迁(...
南北朝的选官运作与文学“官样”的形成
上、中两编分为“南朝文官铨选与文学书写”与“北朝文官铨选与文运演进”,既勾绘南北朝“选官—文学”混合体的整体图景,又揭明图景之下隐伏的各条脉络走向;下编“南、北朝选官文化及其对文坛的映射”,选定五个典型命题进行专题探讨,最终提出“选官-文学”混合体概念,为深入探讨中古选官制度与文学关联的内生机制...
《神乌赋》与以孝治天下
其中,长孙氏、江氏、翼氏等开山立派,对普及《孝经》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三是汉代以“孝”为评判个人行为和担当的道德标准。如《汉书》臧否人物时,以“孝”为价值评判尺度,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世风;四是汉代实行“举孝廉”等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推行后,进一步明确了以孝治天下的用人思想路线。如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周礼》勾勒的廉政制度及其影响
“廉善”是指善于行事,获得好评;“廉能”是指能较好地贯彻法令;“廉敬”是指为官尽职尽责,履行岗位职责;“廉正”是指品行方正,公明正直;“廉法”是指遵纪守法,执法不阿;“廉辨”是指分清是非,明辨大义,厉行正道(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周礼》不仅规定了选官的“六廉”标准,为此还制定了考核制度。《周礼·天官》载冢宰的职责...
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时已有萌芽,随门阀制度衰落而取消
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
历代选官制度简表
选官制度名称等次程序举行时间科目内容任用利弊得失西汉孝廉岁举每年一次举孝、察廉孝廉多在郎署供职,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秀才(茂材)多为地方县令。贤良方正依对策情况,在地方任守相,在中央可任博士、大夫、列卿。
康熙的错字,沈括的签名,孔庙碑林新展里的“石头”有故事
魏祝挺说,汉代选官有一项很重要的制度是“举孝廉”,这个不知道姓氏的家族严格遵行避讳,可能也是做给外人看的。5求下雨“唐李阳冰缙云县城隍庙碑”则记载了缙云县一则轶事。李阳冰在担任缙云县令时,发现吴越地方普遍有城隍神信仰,这在唐代的官方祭祀规范《祀典》里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城隍祭祀是一种“淫...
抓住“关键少数”的传统法律镜鉴
在汉代,以“孝”这一品德要求作为标准的“举孝廉”是一项重要选官制度,希冀擢选出的官员能以“孝亲”品德滋养“忠君”责任。在唐代,“四善二十七最”是官员考课的标准。所谓“四善”,就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化为“德、慎、公、勤”四字,强调的就是官员德行,而作为对官员工作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