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这里我举几个国家、几个民族的例子。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
孟学研究丨王岩:孟子性善说的三种解读方式及其意义——以赵岐...
因此,仁斋孟子学既是仁斋古学思想的代表,又是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试图摆脱朱子学影响、实现本土化的反映,其在赵岐、朱熹之间的取舍,正可看出儒学在异域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形态。辜鸿铭说:“我重申一遍,在中国,还有一笔极其宝贵、迄今尚不为世界所知的文明财富……它就是我所概括的———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首要...
孙立尧:张栻以心论史说
指公以为仁,则失其真,而公者,人之所以能仁也。夫静而仁、义、礼、智之体具,动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达,其名义位置,固不容相夺伦,然而惟仁者为能推之而得其宜,是义之所存者也;惟仁者为能恭让而有节,是礼之所存者也;惟仁者为能知觉而不昧,是智之所存者也。此可见其兼能而贯通者矣。是以孟...
...孟荀思想解读第八讲:刘瑾辉教授《“何必曰利”与“义利两有...
所以,荀子所言广义之“义”,亦即义利的“义”,是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狭义的义亦即礼义的义,则是具体的道德规范。荀子之“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义”包括了仁义礼法等的内容,是个综合性概念,指万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或称之为义理。第二,在道德伦理的领域内,义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
新时代儒商:企业家精神的姿态状态心态
(二)儒商精神的传承者(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文化是企业家立身之本、谋事之基、为商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义利合一观”“兼济天下观”,赋予企业家精神更丰富多元的内涵,是新时代儒商最深厚的底蕴。无论企业家精神弘扬发展到何时,都不可能抛开历史,都不可能没有传承。蔚然成风的“仁义礼智信做人、温良恭俭让做事”儒商...
试论儒家思想与儒商精神的内在关系
儒商精神的义利并举是指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家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伦理道德和公共利益。这一理念融合了儒家伦理中的“义”和“利”,强调在商业实践中,道德伦理和物质利益应当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贯彻儒商精神诚信为本的理念,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的追求“义利并举”。儒商认为,诚信是商业...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理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在历代先贤的多次辩论和阐述中,古人在关于“利益”和“道义”的价值取向上达成了共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紧接着提出“见贤...
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学的总纲,“兼爱”则是墨子的根本观念。它贯穿于全部《墨子》书中。墨子的兼爱观,是我国伦理学说史上的一个新发展。在我国古代,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的“爱人”,实际上是以宗族关系和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因而,必然是狭隘的“偏爱”。墨子的“兼爱"说,则是对宗族...
【光明论坛·温故】富民厚生、义利兼顾
“义利兼顾”的理念,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且具有十分明显的世界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修齐治平的准则,还为当今各国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提供了独特的中华智慧。把“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思想观念放在一起强调,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伦理观。这一观念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