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信研究宏观深度:一揽子增量政策,如何理解,对股市有何影响
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经济增长滑出合理区间的风险在增加,债务风险提高,反过来使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和土壤变差,进而可能破坏“质”和“量”本身及其之间的协调发展,因为“质”和“量”是辩证统一关系,“质”的有效提升有助于“量”的持续合理增长,而“量”的稳定增长会为“质”的有效提升提供舒适宏观环境...
经济的底层原理、市场的运作逻辑,都在这2本经济学经典中
经济人假设指的是,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是理性的,并且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亚当·斯密除了提出市场机制中“看不见的手”的理论,还奠定了经济学的适用范围,就是他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如果不接受这一基本假设,那么经济学的研究将无法进行。经济学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它假设人的行为是理性...
宏观经济学分会场专题报告概览——北大国发院第八届CCER夏季研讨...
在实证中作者发现更穷的工人面临工作更高的错配程度,紧接着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工人和企业异质性以及信息摩擦的不完全市场模型,并表明“预防性错配”导致了同一生产类型的富人和贫富工人之间的大量收入和生产力分散。该文章利用理论模型进行估计,如果所有的工人都分配到正确的工作,美国的总产出将会提高3%。在定量研究中...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与发达国家到底有什么不同?
本文讨论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是通过货币和财政的逆周期政策工具,让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促进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实现合理的劳动收入增长和企业盈利增长。今天基于个人对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观察做一个分享,特意加了“中国特色”几个字,是因为与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相比,这个框架确实有一些特别...
...经济中高速增长动力的一些误解和看法「2024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
斯密时代经济学理论上的生产要素,就是指劳动、资本和土地。后来的学者将土地要素剔除了。理由是:一个国家大部分土地用于农业,而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持续下降,份额越来越小;再有是一个国土成熟国家,其土地供给不会再增加,是一个固定的量。但是,土地要素还是存在,它作为有价值的资产合在了资本之中,它的产出...
宏观经济学的困境和出路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宏观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也撰文《宏观经济学的困境》来反思宏观经济学,认为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宏观经济学发生了倒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家忽略了明显的事实,对诸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引起经济衰退”等一些简单的道理视而不见,以DSGE模型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已经倒退为伪科学(www.e993.com)2024年11月16日。在国际金融危机...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中国不太可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会上分享了题为《宏观经济发展判断》的主旨演讲。他表示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宏观研究,存在很多缺憾,要增加一个维度。多一个维度看问题,可能会看得更加透彻一点。李迅雷还指出未来中国不太可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当中国人富起来之后,门槛一定会提高的,所以我们不需要纠结到底要进入到什么收入...
罗志恒:居民工资收入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工资是劳动的要素价格,均衡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其从业人员的工资之所以能高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和低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是因为前者的边际产出比后者更高,创造的经济价值更大。3、当前工资增速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低迷影响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处于疫后恢复期,...
新闻1+1丨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在何处?
促消费中强调要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在释放什么?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这些年里,大家通过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就是要促消费,在根本上是要促进收入,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从而使他的消费具有收入和资产的支撑。因此这一轮促消费的举措,首先是稳地产稳房产,...
杨瑞龙: “流量恢复”与“存量调整”下的中国宏观经济——2024年...
对“就业”的信心指数、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下跌幅度最大,缺口达40%,对“收入”的信心指数、消费指数和预期指数下降幅度次之,缺口达到20%。总体来看,消费预期、就业预期和投资预期均较弱,还影响了政策效率。预期转弱不仅削弱了政策效果,还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成本。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政策力度不得不加大,从而带来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