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 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厌恶仕途,隐居著书,成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胠箧》:“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申不害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进行,其思想有道家痕迹
“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
谁才是站在庄子背后的人?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绝圣弃智”就是什么也不用学,什么也不在乎,整天悠悠荡荡无拘无束地活着,这貌似与西方式的“个人主义”和“个性自由”的处世态度相当投缘,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表面上,庄子把宇宙山川天地的变化,乃至人世浮沉,死生契阔,都看成时势在起作用。每个人只要融入其中,顺应基本走向,就可获得“自由”,既然无法改变世界...
道家和道教有什么必然的吗?
所以老子认为,人应该无为以回归自然状态,应该“绝圣弃智”,回归自然,国家和家庭和个人,应该“小国寡民”。换个说法,就是不要以为你是个人物,会改变些什么,会留下些什么,这些相对于茫茫宇宙、漫漫自然来说,其实屁都不是。庄子则更绝对,认为人应该“坐忘”——就是连忘了这件事本身也忘了。老子提倡主动回归...
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言,“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可谓如出一辙。这里不是说圣人认为仁义不重要,而是认为仁义靠说教没有用,...
老子论“学”之言与春秋晚期“不学”思潮——道家思想来源与形成...
但揆诸义理,学者多认为应属第十九章,为此章最后一句②,则观语境当观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③这段话的语义结构,李大防论之最为详明:“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盖‘...
专访|刘笑敢:道家与国学——知不足而后进
汉代以前并没有道家这一概念或派别,是司马迁将老子和庄子放到一个列传中记述的,《淮南子》中也仅一次提到庄、老并称。换言之,先秦时期并没有所谓道家学派,因此也谈不上道家与儒家作为派别之间的对抗。误会来源之一,是传世本《老子》中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按照这个说法,老子似乎对儒家的基本概念是直...
金庸笔下人物的道家精神及现实意义
金庸武侠小说中道家人物的现实意义道家主张见素抱朴,其中的“素”与“朴”并非一成不变的原始的状态,而是在经历事态万千之后顺心于自然的回归与超脱;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也并非吹鼓一种全然的、纯粹的无知,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器晚成,是智慧积攒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
揭秘老子:《史记》中语焉不详的道家鼻祖,真实身份载在这部书中
今本《道德经》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文字,简本写作“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今本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这段话,简本则干脆没有。
《红楼梦典集》系列原著第二十一回典故梳理
绝圣弃智是抛弃聪明智巧的意思,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是睿智、于事无所不通的意思,《尚书·洪范》中就有睿作圣的表述。有人可能认为这一论点比较消极,甚至具有一定的倒退。但当我们将这个观点与其产生的背景相结合时,或许可以找到这种观念产生的社会源头。在老子的观念里,社会的发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