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真本 (历代祖师珍藏相传)
现在这个版本的《道德经》是网友混沌道人提供的,据混沌道人称,这是陶弘景秘传,司马承祯刊正的版本,历代流传于桐柏宫,他从桐柏宫前任住持叶高行道长处抄录,扫描发布在网上。几周前下载下来,最近浏览了一遍,突发奇想应该给他做个电子版,于是花了一下午,完成这个工作,现在把结果贴到这里,供有志修仙悟道诸君参考学习。
进哥讲《道德经》第七章:老子用两句话告诉你,吃亏真的是福吗?
意思是,有道的圣人遇事谦让无争,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在众人之中居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正因为他的无私,所以成就了他的理想。本章,老子借天地运行的规律,来讲述修身之道,体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思想。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其“不自生”。圣人之所以能“...
帛书版《道德经》解读,第七章
上述情况也就是如何辩证看真正的无私和大冤种的方法。明白了这层含义,才能够做到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也就是说,这种无私才是有价值的。帛书道德经的第七章说到这里,不足之处望大家指正。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轻死
“求生之厚”有两层意思:一是把满足生活的需要或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这件事看得很重;一是为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或维持自己生命的存在付出了太多的财力。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如果一个人对死亡不再重视了,那么他就不再惧怕死亡了,这个道理在上一章节已经论述过了。在这里,笔子对“民之轻死”的原...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得道之道,也叫得一之道,得一就是得本
这是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得道之道。得道就是得一,也是得本。在天地之间,人可以得道,宇宙天地万物也都需要得道、在道,才能长存不衰。它们都是怎么得道存道的呢?人与万物其本身都是在道的状态。万物在道则存,失道则亡。万物如何得道、在道呢?得道就是得一。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长,地久(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天地永远都存在。天地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才永远都存在。
老子哲学构成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基因的成分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其中,“天长地久”成为流行语,广为应用,意为天地长久存在,事情、人情也能够久长,有如天地。此意常用于对正确、美好事物的赞颂。人们也常常在互相交流感情时,以此表示友情常在,永不沉灭。也有亲属、友朋之间,以此表白,或互相交心。
怎么理解《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一章
——《道德经·第八章》我们首先看第一句,意思是:最上等的“好”就跟水一样。水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处在大家不愿意待的低处,因此最接近“大道”。而对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就在于第二句:选择居所时随遇而安,心态保持平静深沉,与人交往讲究同理心,说话平实而有信用,处理政务无为而治,做事情量能...
陈烯尧:原来道德经第七章说的是人可以与天地一样长生的密码
《道德经》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陈烯尧《道德经新解》第七章断句和解析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
陈烯尧:《道德经》这章老子其实说的是“观物处事的法门”
《道德经》第十二章中如果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理解为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显然不对,因为这样理解太直白,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老子说这些,肯定是意在暗示一些道理和法则,下面就一起来听听陈烯尧《道德经新解》是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