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养肝疏肝是重点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整体气温虽有升高,但不时仍有寒意,气温波动大。此时需警惕“倒春寒”,做好“春捂”,及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安然度春,远离伤风感冒等疾病。疾病预防惊蛰时节,气温虽有回升,但仍多阴雨,易滋生细菌,此时是女性尿道炎、阴道炎发病的高峰时期。对此,女性朋友们应格外注意自身卫生,多饮水...
惊蛰吃梨 是晋商发明的习俗吗?
总之,惊蛰是春季真正的开始。康晨介绍,在中国南方,传统上在这一天祭拜白虎以保平安。螺旋真理则表示,在古代,惊蛰更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因为这此时被认为是蛰虫大规模活动的开始,所以古时惊蛰有驱害虫的习俗,相关的习俗有在家里或者田间地头生火用烟驱虫,用扫帚在田间假装打扫,在家里贴葫芦符纸。而全国范围内,惊蛰时...
惊蛰:疏肝排毒养正气
“华”意为花,“仓庚”指黄鹂,惊蛰时节,桃花绽放迎春,一团团粉色的桃花如霞似锦,黄鹂鸟在树上鸣叫出美妙的歌声。古人发现,惊蛰三候时,天上游弋的鹰变少了,而地上的布谷鸟却多了起来,于是认为可能是天上的鹰化作了地上的布谷鸟,这真是惊蛰带给人的一个美丽的误会。“惊蛰一到百虫闹”。随着惊蛰节气到来,...
惊蛰:疏肝排毒养正气(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
《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最初的名字叫“启蛰”,“启”意为开启,“蛰”的意思是藏,冬天时,许多动物躲起来冬眠,称为入蛰,等到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称为出蛰。汉代时,由于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号,人们将“启蛰”改为“惊蛰”。惊蛰是...
惊蛰时节为什么要注意情志养生?
答:惊蛰时节脏腑养生的关键在于平衡阴阳。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怒,易发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则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若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长痤疮,并出现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要力戒焦躁、抑郁等有害情绪,学会通过发泄和转移的方...
【天天健康】今日惊蛰,天气回暖、雨水增多、百病萌芽,学点养生...
惊蛰饮食·省酸增甘惊蛰时阳气初生,饮食不注意则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www.e993.com)2024年11月12日。此时应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的养生原则,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健脾,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等。另外,惊蛰时节,气温回升较快,但仍有乍暖还寒的时候,容易导致口干舌燥、咳嗽等情况...
春雷响,万物生!“惊蛰”养生要点请收藏
惊蛰,昭示大地回暖、万物苏醒。恰如《礼记·月令》所云:“仲春之月,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而出。”人体之内阳气勃发,新陈代谢如春水涌动般加速。01养生要则此时节,人们应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合理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与适当的活动,以便滋养肝脏,舒畅情志。
惊蛰到!今年惊蛰三个特点不一般,记得做好3件事,病疾不近身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蛰的意思是“藏伏”,指昆虫在冬季藏伏入土;惊是“惊醒”,指早春的惊雷,惊醒了土里的蛰虫,也就是“春雷惊百虫”。最早的惊蛰,叫“启蛰”,是春雷初动,雷声启蛰、万物复苏的意思,位置在立春之后,是正月的“节”。比如古籍《大戴礼记》中就有“正月启蛰,言发蛰”的记载。
惊蛰节气,给您养生建议 疏肝排毒养正气!
春季阳气上升,肝气随之旺盛,若肝气调畅,则人体精神愉悦,若肝气不畅,则易引起“春困”。《黄帝内经》提到:“肝气主春……肝若疏泄,则精神爽利。”这说明“春困”与肝气的疏泄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春困可能与春天气温回升、大脑缺氧有关。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升温最快的时节,故而春困更明显。
惊蛰节气要吃安宫牛黄丸?张伯礼院士这样说
安宫牛黄丸的组成药材大多寒凉,用之不当,轻则伤及脾胃,重则影响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身体不适。因此,安宫牛黄丸是“救命药”,而非“保健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宜将其视为养生用药,切勿盲目跟随潮流,随意服用该药,以免造成身体损伤及资源浪费。惊蛰作为春季的重要节气之一,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在这样一个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