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反对“生而知之”,反对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重视活学活用
治学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在洛阳卖书店阅览群书。王充到京师时,已年满18岁,风华正茂,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大好时机。在京师太学里,王充受当时古文经学家桓谭和班彪的影响最深,他说桓谭为汉世学术界指定是非之人,就像一个公正的执法官一样。从前汉朝的丞相陈平少时曾为乡里分肉,“分均若一”,乡亲们都...
曹操到处拉关系想当个洛阳县令,司马懿他爹大笑:啥,就你也配!
汉和帝以后,东汉皇帝更是常常少年夭折,其皇权就更加无法顺利行使了,这不是刘秀的后代有啥遗传病,而是外戚借太后之手特意挑选了年幼孱弱之皇族子弟来继承大宝,所以皇帝成人后,往往引入宦官集团来帮助自己,但却引来外戚与士族更大的仇视与反扑,结果不但没能巩固皇权,反而加大了皇权与外朝的离心力。于是皇帝干脆放飞自我...
意想不到!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源头”,竟是这座内陆城市
朱熹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6朱子理学为什么诞生在南平?这是个好地方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为何选择南平作为其传播朱子学说的核心地域...
朱熹与陆九渊为啥争论不休?
朱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第二次是淳熙八年(公元1181...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即使聪明智慧的人,不学习也不会懂得,不求教也不会明白。王充在《论衡·量知篇》中提到,“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人通过勤学好问获得知识并取得成就,就像骨头、象牙、玉、石需要经过精心的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一样。做学问需要不断地向他人请教研讨,...
汉王朝的行政实践是如何影响中国学术发展的? | 徐建委
但《后汉书》等相关文献中却多有守章句的记载,如《王充传》记载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那么此处“守章句”恐怕就不能过于强调“守”的含义(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这里的意思和扬雄、桓谭的“不为章句”相同,即不拘泥于琐碎的分章断句和一章一句训诂疏义,注重博览和贯通。这也说明两汉时代,读书的一般通例是从分章断句开始。从上述...
李浩丨王充阅读渠道新探——基于文献文化史视角的考察
(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42]洛阳书肆中的“众流百家之言”对王充的学术之路影响深远。市肆所卖与“六经”相关的训诂、通解、传书、章句、拟作是王充经学知识的重要来源[43],且王充所见此类书籍数量、篇幅均远超“六经”本身。盖汉代...
傅刚:论《左传》的性质
大概表述的意思是,《左传》不合经传的传体。经传的传体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现存的经传就是《公》《谷》二传,那是一种经师对经生问的解说方式,围绕《经》文,逐字逐句讲解,不像《左传》这样以叙事解《经》。说《左传》不合经传之体,是汉以后人不明先秦时期“传”的意义和形式,直以汉代以后的诂训传之“传”,...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高山仰止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作者是靠博览群书、博闻强记的功夫,才能搜寻古今佳句,合成一首“神作”。“龙马图犹在(宋·章云心)周游布典坟。(唐·苏拯)”首联概括了孔子的历史功绩。孔子最大的功劳,就是将夏商周的文化集大成,创立了儒家文化。虽然生当乱世,眼见优秀遗产散失,他自强不息,胸怀大志,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精神...
吉安市人民政府_书院馆规、学规
十一、会文原为辅仁,今之会虽非古之文,然时艺从养气养心来者,其心思气度,自别俗人开口便见俗气,以此知理学举止原非两事。今后乡先生有理学雅会,诸生须知敬听,其未发心于此道者,止宜闭户读章句,不得旁观窃笑以滋浮荡。十二、诸生各自约束家僮,不许仆辈中自相争斗,不许于书院中自行作秽,谨防火烛,切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