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译文,收藏!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译文心、形、物三样明悟,只见到空。见到空也是空,空不能再空了没有再空就是无,所有的无也是无到了无所再无,这时就处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境地。寂静到了极点,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私欲杂念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全文|适合“恭敬持诵”|另附 艮平修学见解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
庄子《杂篇天下》:老聃学说,以本为精,湛然独与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这里把庄子和老子分开了,主要是侧重点不一样。还是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区分庄子和老聃的吧。由于文章...
常清静经|全文及注释
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译文: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个真正悟道的人,最大的特质就是清静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浅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上)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细细品悟,可获福无量!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译文: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
赵孟頫《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拓本》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释义以空空洞洞之心进一步观之,则空空洞洞亦无形象可言,仍是空空洞洞,而归于虚无;空空洞洞既归于虚无,虚无亦须归于虚无,而无虚无之象;虚无既归于虚无,则吾人本心元神湛然澄彻,常处清寂;澄...
坤复说辨:朱子论未发时心之知觉
今学者或谓每日将半日来静做工夫,即是有此病也”(《朱子全书》第16册,第2039页),这也是寂而常感、感而常寂的意思,这是很高的一种工夫境界。朱子强调“寂,含活意,感则便动,不只是昏然不省也”(《朱子全书》第17册,第3246页);否则,如果“其未发时,只是块然如顽石相似,劈斫不开,发来便只是那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