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最后一次考试结束120周年,来看看科举制是怎样完结的
科举制从汉代的察举制进化而来,本身已经带有历史选择的意味。科举制从诞生之时起,就没有停止过讨论、批评,但总的方向还是不断改进而不是废弃不用。在科举制度刚刚兴起不久的时候,它的许多弊端就已经显现出来,历代统治者也不是置之不理。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根据考功员外郎刘思立的建议,皇帝专门下了一道诏:“...
科举趣事|科举为何从吏部转到礼部——“二李之争”是诱因
而设置考功员外郎的目的,主要就是因为隋朝设立科举制度。而这个员外郎因事设职,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天下贡举之职。因而从隋代开始就是考功员外郎负责科举,唐朝也延续隋朝制度,然而到了开元年间却发生变故,从此使得科举主管部门发生改变。三、主考官和举子“二李之争”,相互攻讦唐朝为了尽最大可能为朝廷收揽人才,...
唐朝的科举制充满着潜规则?要不是宋太宗扩招,科举寸步难行
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朝中做官,这是读书人最理想的晋升通道,至少比过去那些制度强得多,具备了相对的公平性。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现实情况是,唐朝289年历史中,一共只录取了约7000名进士。这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唐朝每年一次科考来算,平均每年只有24人可以入围。...
宋史专家何忠礼主编,带你认识科举塑造下的生动宋代
而实行时间近1300年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秦汉以降实行时间最长的选举制度。宋代则是科举制度的黄金时期,通过科举,它为赵宋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宋韵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当代乃至后世的中外选举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对今天人才的选拔,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知宋·宋代之...
清代举人当官的“大挑制度”:范进中举后,能当什么级别的官员
《范进中举》因其讽刺清代的科举制度和人们捧高踩低的社会风气,而成为一篇中学语文必学科目,无论是范进中举前后自身的酸腐、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张乡绅的殷勤结交,都无不显示着“举人”这个名头的分量。稀罕的举人老爷受现代小说、影视作品中状元满地走,进士不如狗的情形,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读书人不中进士皆...
文博日历丨成败在此“一举”!揭秘古人的“体测”→
掇石(也就是举巨石的意思)的石头重量分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等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按自身实力选择重量测试时必须将石头提举至腰间并且要停留一段时间才可以判为合格你看,“虎榜冠群贤”武举石侧面刻着它的“使用说明”“光绪辛卯年置,虎榜冠群贤,重二百九十斤”...
咱老祖宗有武举制度,为啥没选拔出军事家?| 循迹晓讲
中国自古以来科举制度源远流长,也对如今的中国文化有深刻的影响,比如“登科”,“状元及第”这样的说法至今还在使用。当然,咱们通常说的科举那都是比的锦绣文章,八股策论,而正经的科举历史上,除了这样的“文科举”,还有“武科举”,顾名思义,这可就是舞枪弄棒了。
隋朝高考也分科_新闻中心_洛阳网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举人的意思。中国能诞生科举制,功劳要记在隋炀帝及他的父亲隋文帝身上: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隋文帝下达“分科举人”之命令,这可算是科举制的一个“药引子”,接着,隋炀帝开出了“药方”,扩大了分科范围,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学业优敏、文才秀美等十科举人,“置明经、...
明朝科举制度只靠八股文?最后一关殿试策文才是关键
科举制度相当于今天考公务员,是普通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们对于明清的科举制度印象最深的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确实在明清科举中非常重要,但八股文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唯一标准。尤其是进入殿试之后,皇帝出题时根本就不考八股文,而是考策文。也就是说,如果你仅仅会八股文是没有用的。明清两朝官员...
为何说科举制度就是一个陷阱?此陷阱猎杀的是谁?咱用数据说话
什么叫秦制?两个人一本书就是秦制。两个人分别是商鞅和韩非子,而那本书的名字则叫《商君书》。只要帝制王朝的性质不变,任何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改变不了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为了延续其王朝的性命,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可谓绞尽脑汁,其中,科举就是帝制王朝中维护其江山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