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必有事焉”看宋明理学的“事”思想
总而言之,一向以“性与天道”的方式展开哲学沉思的宋明理学,相应地存在“化物为事”的理论视域和“主德”“重事”的思想旨趣。在此背景下,宋明儒必然通过“事”来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彰显其哲学思想的多维性和深刻性。这也就不难理解,孟子提出的“必有事焉”,贯穿了整个宋明理学发展的始终。与之相应的...
陈来|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学
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宋明理学的“理”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天理”,这个概念其实在先秦的《礼记》里已经出现:“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这里的天理其实讲的就是支配人的性情的伦理道德原则,因此,天理的概念并不是宋明理学...
突出宋明理学的文化研究路径
二是立足东亚,考察宋明理学对中、日、韩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探讨新时代开展宋明理学跨区域、跨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比如,有学者依据对东亚儒学的整体考察,提出以“广义阳明学”的思路揭示阳明学的区域发展差异和普遍性精神,揭示儒家文化的跨地域影响力。三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生的系列变动来考察宋明理...
高海波:从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学意志思想的展开
即性之直接表现或自然表现于心;而意为心之所发,则要在言其经心之一自觉的主宰运用而发。”[4]314朱子对意的说法比较复杂,其中既包含理智的作用,又包含选择、趋向、主导(“主张恁地”)的意识,所以朱子在另一个地方说:“凡营为、谋度、往来,皆意也。”[1]96其中“谋度”即属于理智的思虑、审度、权衡,而...
“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其核心含义是指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即每个人都要充分挺立个体在宇宙大化中的主体性,成就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太平”即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时世和平。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就有“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说法,经过历代思想者的阐发,成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愿景和追求。但张载并不限...
傅锡洪 | 即用是体:宋明儒学视野中王阳明“良知”的意义
原本阳明只是以“良知”表示直接发自体的用也是体的意思,但是他扩大了良知的含义,落实良知的努力因为符合良知的要求所以也可以称为良知,由此其表示的含义就从体之用即是体,扩展到了即用是体(www.e993.com)2024年11月29日。增加的部分是符合本体要求的后天努力,也可以称为体。正因如此,虽然准确说“良知”透露了体之用即是体的信息,不过由于良知...
姜广辉 邓林:侯外庐学派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侯外庐学派与中国...
关键在于随着所谓“正统”或“正宗”的内涵变化,思想史上的“异端”问题也会呈现阶段性历史差异。“异端”虽为古语,其“邪说”语义却产生于以儒家经学为“正宗”的两汉时期。等到以玄学为主流的魏晋时代,“异端”问题在思想史的叙述中就不再那么突出。接着,在宋明理学占据官方“正统”地位之后,所谓“异端”又常常...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体用辩证法”
与之相对,“用”指代本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是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外在联系和客观形式。宋明理学经常在上述辩证意义上使用体用范畴,尤其是朱熹对体用范畴进行了广泛运用,以至扩展到对心性的阐释。文化现象在人的世界中无所不在,体用范畴显然可以适用于对文化的理解。
陈来:“王阳明晚年的万物同体思想”
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诸子,在讲万物一体思想的时候,重点都放在宇宙意识的体验当中,但是阳明先生对这个问题的发明、阐发,强调的重点是第一个意义:亲民的社会实践。第三部分:万物一体与本心。陈来指出,阳明先生论万物一体思想的第一个材料,是嘉靖三年的《答顾东桥书》的最后一段《拔本塞源论》。阳明先生“痛悼末学支离,...
宋明理学,是如何一步一步阉割了儒家的尚武精神的?
从这里也能演算出中国历史上尚武精神一直都存在世人心中的最深处,同时也是一个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但是为何同为历史上最精致、最完备,且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宋明理学却将儒家文化中的尚武因子一步步阉割呢?01儒家学说中的尚武精神现在很多人都将儒家的礼、仁理解的非常狭隘,于是乎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言论,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