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蕾:为了赫哲族“伊玛堪”永续传唱
“赫哲族传统文化和语言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危险。”赫哲族语言非常难学,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使用率不高,为让更多的赫哲族群众学会掌握,在刘蕾不懈努力下,同江市部分赫哲族学校开设赫哲语课程,建立由赫哲族非遗传承人、老艺人组成的微信群,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和传递赫哲族文化。令刘蕾欣喜的是,近年来,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东极秘境”,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
英勇的赫哲人奋起反抗,卢英春、尤国清、傅金山、傅双喜、尤洪振等来自赫哲族的“莫日根”(赫哲语中“英雄”之意)纷纷加入抗联、抗日义勇军组建“骑兵连”“炮手队”,“上山两条板穿山越岭,下江三条板漂洋过海”,赫哲族人在家乡的土地上来去自如,令进犯的日寇日夜不宁。他们与各族战士共同奋勇抗日,在三江大地...
“民族花”绽放乡村沃土 六省区民族代表委员共话文化传承发展
“这几年,我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赫哲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广受认可。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八岔村成了声名远播的‘明星村’,也让赫哲族独有的伊玛堪、嫁令阔等非遗保护项目从小渔村走上了大舞台,我们一起去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进行民俗文化展演,《赫哲婚礼》《拉哈苏苏》等赫哲族民俗、歌舞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赫哲...
赫哲族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在北京展演
《拉哈苏苏》由同江市民族歌舞团历时三年打造,讲述了古代赫哲族两个一起长大的氏族部落首领,在保护神显根玛玛的帮助下,经受了考验,战胜了敌人,并与恋人喜结良缘,共同实现保护和建设拉哈苏苏家园的美好愿望。该剧通过织鱼网、保护神衣神帽、拯救赫哲原始部落等情节,刻画了主人公阿林和卓鹿善良正直、勇敢坚强的赫哲族品格。
东北冰雪故事③| 冬捕、滑雪、鱼皮衣,这里有神秘的赫哲族
李鼎仁:同江,过去被叫做“拉哈苏苏”,在赫哲语中是“老屋”的意思,换句话说,这里是赫哲族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赫哲族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赫哲族也不例外。他们以捕鱼打猎为生,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沿江地带,和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还有俄罗斯地区的那乃人,甚至爱斯基摩...
捕貂捕鹿捕猪捕虎,听“使犬国”后裔讲赫哲族猎狗的精彩故事
赫哲族老猎人说,三江口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境域,是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汇合后俗称“混同江”,故名“三江口”(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同江市原名“临江”,赫哲语“拉哈苏苏”,是“废墟”或“老屋”的意思。这里是历史上赫哲人的渔猎之地。老人家说“赫哲”是赫哲语的汉语音译,是“东方”和“下游”的意思,可能是说,...
本族语言只有近百人懂得 赫哲传统文化面临消亡
据史籍《晋书》记载,赫哲人“夏则巢居,冬则地处”,就是说赫哲族的先人冬天时在靠近山坡的地方掘成地穴,上面架上木料,用土覆盖做成居所,而夏天则是打鱼狩猎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搭一个临时性的窝棚。至于衣饰,直到解放前赫哲人的衣服、被褥还多为鱼兽皮制成。食物方面,刹生鱼、炒鱼毛和烤塌拉哈等都是赫哲人的传统...
原来,其他55个民族都是这样过春节的!
赫哲族▽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大年除夕夜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除夕大家通宵不睡,男人喝酒唠家常;妇女则忙于炖肉、做饭;小孩则做各种游戏。初一早上,姑娘、媳妇、小孩子们向家中长辈拜年磕头,然后去亲戚家串门拜年。
非凡十年·党员故事——农工党党员董晓佳:守望赫哲 守护未来
我主持编排的原创类赫哲族舞蹈《日出一族》,荣获黑龙江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华优秀表演赛一等奖,2021年入选教育部《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中秋节特别节目。参与创作的文化艺术基金项目、大型赫哲族歌舞剧《拉哈苏苏》,进京展演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赫哲人唱活伊玛堪唱响新“渔歌”
整合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鱼展馆,构建小博物馆文化集群。实施赫哲文化品牌工程,建设鱼皮工艺产业基地,创新伊玛堪展演方式,实现《拉哈苏苏》歌舞剧驻场演出,做好赫哲文化数字化保护,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