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同时,从元以后儒者的论述中可知,他们对“内圣外王”的理论有高度自信,实已把“内圣外王”作为儒学的专指。“内圣外王”之含义在儒学内部的演变入宋以后,儒者们虽然大都赞同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但对“内圣外王”的理解在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大体而言,宋至晚明前强调“内圣”者多。例如《二程遗书》卷...
张培高:论《周易》《中庸》在张载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不同作用
从“之”的含义来看,“气本之虚”的“之”相当于“的”,其主语为“气”,因此“本”是指本来,而“气本之虚”实指“气之虚”或“气本虚”(即“虚”属于“气”的特点)。这与“气之性本虚而神”(《正蒙·乾称》)意同。如此,上述的“气之本”也就可解释了,因为这两者的意思完全一致,即皆在强调“虚...
清明:“扫墓有3忌,犯了少福气”,3忌都指啥?第2个千万可别犯
中国人讲究“内圣外王”,就是这个人的内心能够达到圣人级别,这个人的外在可以像帝王一样纵横天下。所以理论上,每个人都想成为“圣人”,但却很难达到“圣人”的级别,直到唐朝的时候,这时候唐帝国达到了空前的强大,这个时候的皇帝才敢称自己为“圣人”。圣人在唐朝专指皇帝,因为唐朝在我国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盛世,...
11个国学常识,推荐收藏!|儒家|孔子|孟子|人伦_网易订阅
内圣,就是讲大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就是讲大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有圣人之德,外能施行王者之政。内圣是基础,外王是作用。这是儒家学者所追求的一种个人修养和政治主张。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江林昌:《易传》里的君子人格强调“内修”与“外推”,内修是“仁”,外修是“礼”,所谓“内圣外王”。概括起来,就是《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个体与集体的高度统一观念,至今仍然有积极的社会实践意义。这一点在《周易》传文的君子思想里有许多具体反映,值得我们作全面总结。
何中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两个结合”的意涵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其宗旨在于成就人的道德人格,进而贯彻“内圣外王”之道,即人的德性由个体向类扩展(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主流是行王道而非霸道。孙中山说:“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
梁涛| “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根据以上分析,《庄子·天下》篇的内圣外王具有以下要点:(一)内圣外王反映的是道家黄老派的思想,其中“内圣”主要指“以天地为宗”,指一种超脱物外,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外王”则是指通过“因循为用”,君无为而臣有为所达到的“海内归”“天下服”的具体事功。内圣主要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外王则来自老子的...
程志华 | 人类如何可能——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建构
李泽厚说:“只有‘工具本体’的巨大发展,才可能使‘心理本体’由隶属、独立而支配‘工具本体’,这才是‘内圣外王’的历史辩证法的全程。”“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并无矛盾之处,因为它们乃“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尽管在逻辑上可能有先后顺序,但它们并非“两元”而是“一元”。他说:“双本体……并不是两个...
思想者|胡伟:推动治理现代化,民主法治不能走回头路
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这段脍炙人口的话,画龙点睛地对自古以来政治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即“好人”与“好的制度”哪一个更重要,做了深入浅出的回答。从儒家的“内圣外王”,到柏拉图的“哲学王”,无不崇尚的是“好人”政治或“贤能”政治,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中国式管理批判二十六:中国管理的超越之路
汉字中的“裸”字,是指人吃了禁果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是裸体的,因此需要衣服遮蔽。只有《圣经》创世记中伊甸园事件的记载可以解释汉字“裸”字的来历。汉字中的“船”字更与《圣经》有着惊人的关系。“船”的意思是大的舟。表示大舟的“船”字,确切地印证了《圣经》中所记载的大洪水的故事。这个字由三部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