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知道自己的无知是高明的,而本来不知却以为是知就是弊病了。老子在这里表达的思想,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最聪明、最有知识的人是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而孔子也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说知道自己有某方面的知识和知道自己没有某方面的知识,两者...
樊树志《重写晚明史》
国本之争与万历晚年的怠政,东林士人与阉党专政的斗争,浓墨重彩再绘晚明七十年的历史长卷,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殷鉴:由于政治体制变革的严重缺位,最终无法形成消弭内忧外患于无形的制度保障,致使一度催生经济繁荣而傲视世界的晚明政局,必然无可奈何地走向“王朝的末路”,落得“冷清清的落照”,“城对着夕阳道”。
刘增光:明儒吕维祺《孝经大全》和会朱陆的注释特色
更是明显受程朱理学之影响,程颐解释《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说:“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熹正是根...
邝其立:朱子读书法及其问题|论语|孔子|孟子|义理|五经|朱熹_网易...
其最高境界,莫过于味其文而知其心。而为了达到“见字如面”的效果,读者必须“虚心”。故朱子云:“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19]但是,“虚心”与“切己”两个目标之间,似存张力。因为,若是极致的虚心,便应消解己意,更无所谓“切己”。而读书若一意追求“切己...
沈卫荣︱悲智双运,乐空无二:说藏传密教中的欢喜佛与双修法(下)
其中只有依持“行手印”者,才是与明妃(rigma)共修,此即是所谓“双修法”,而依靠“记句(誓言)手印”、“法手印”和“大手印”等其他三种手印的修习,则都是观修,与实际的男女双修无关,尽管其修行的过程和目标均一致,无非都是要次第生起四种欢喜,最终归于空乐不二之理。值得一提的是,萨迦道果法所传各种无...
江南名士 | 高启:明王朝诗歌悲剧里的自适人生
在经历唐之繁荣后,到宋时,诗已衰落,至元明时更无生存空间,取而代之的是演义、小说、戏曲这些主流文化,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已陷入狭隘化的趋势(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但是,在明代的诗坛上,有一颗诗的“珍珠”,很璀璨也很耀眼。这颗“珍珠”,一生仅仅三十九年,其中大半都走在诗歌的磨砺之旅,可惜的是他没有迎来大放异彩的高光时刻,...
金庸笔下的人物名字都大有来头,看过出处就明白了
“无忌”就是百无禁忌的意思,父母望他无灾无难,平安吉祥。哪知事与愿违,张无忌的童年、少年却是多灾多难,艰苦备尝(林平之、游坦之二名也与此相似)。历史上叫做无忌的人很多。有一副对联很出名的:“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不过魏无忌是战国时信陵君之名...
大明死结,无人能解
第三次包围重镇开封,中原震动,内忧外患、手足无措的崇祯皇帝,此时已不知如何是好——他自打17岁时(1627年)继承皇位以来,即位之初雷厉风行铲除权宦魏忠贤,一度博得内外喝彩,但无奈大明多年来国势日颓,满清从东北、农民军从西北两方夹击,搞得大明帝国疲于应对,而眼下,满清已逼近山海关,农民军则在帝国内部转战...
哈德教育在职考研:24考研政治备考,马原常考古句及含义汇总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就人的本性说,是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就客观事物的道理说,是可以被认识的。
历史的尘埃——东亚阳明学与维新革命
然则事上磨錬,是即知即行,即动即静,本体即工夫,工夫即本体,不落空、不滞物,而为万事之主宰者也。呜呼!其竗矣!神矣!”又说:“良知之学,不近于顿悟也。以人事上磨炼,为格致功夫,故曰:簿书讼狱,无非实学。”朴殷植更视阳明学为“救时良药”,尝引用梁启超《德育鉴》的内容说:“阳明先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