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中和:从思维方式看“第二个结合”的内在契合性
老子在《道德经》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观点强调了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和谐的重要性。宋明理学时期,中和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观点,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朱熹也说:“圣人看天下物皆成两片也。…...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这种状态虽然看起来不够强大,却是生命力顽强的标志,是身体里的中和之气充足的象征,因此,老子称这种状态为理想的生存状态。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只有潜心修炼大道,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大道,才能到达最佳的生存状态。不过,人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赤子的状态之中,人总是要不断成长的,这是无法改变的客...
朱熹读书著述“中和”之道
朱熹也重视“己意”,在阐发“他志”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学说,创造“格物致知”等重要思想。三是秉持“执古”与“御今”的中和。“执古御今”语出《道德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其意为把握和理解古代的智慧和道理,以此来应对和解决现今的问题与挑战,朱熹也说:“‘执古’,古便是《...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中”是天下万物之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后,天地归位,万物繁衍。在守中致和这个词中,“守”就是保持,“中”就是内心清净,“致”就是导致、实现,“和”就是和顺、有序。守中致和意思就是,只有内心虚无清净,才能外事和顺有序。内部逻辑执两用中和守中致和,集中体现了儒家的...
吕九鹏:一个从秦岭深处走出的书法大家
著名文化学者萧云儒先生读罢九鹏的《道德经》小楷,亦撰文云:“九鹏楷书《道德经》显示出了自家功力,楷书起承转合的诸多法度精细到位,且融进自己的心性。笔势、字势和章法、墨法中规中矩,又有着出自本性的松弛,好的书法就是这样,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书家内心的宁和之气,也多少感觉到了《道德经》...
跟着总书记学典故⑨ |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智慧,凝聚着崇高的价值追求,承载着美好的道德愿景(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诠释以执两用中、守中致和为核心内容的中和之道,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含义。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尼山论坛|张其成:中华文化何以“博大精深”?
我所说的“五经”是以儒家为主干,但不局限于儒家,而是涵盖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五部经典:《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和《黄帝内经》。这五部著作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位居首位;《论语》是儒家的基石;《道德经》(又称《老子》)为道家的根本;《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
为什么刘邦能够打败项羽?《道德经》的这句话揭示了其中真谛
在《道德经》中,????很慎重地告诉我们,不要????,不要??以为是,不要??我表现等等,不然,后果是很严重的。????说:????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xiàn),显露????的意思。想显露、表现????的??,反??不能彰显????。??是,??以为是的意...
【传统文化】乐之斋随笔解析《道德经》玄学之谜六‖周述华
这最后一句“众妙之门”,是第一章老子无私论的点睛之笔。清楚了这句的本义,就能打开《道德经》核心思想的大门。上一节,我们解析了:“恒无欲也”,是持之以恒地无私无欲的意思。“恒有欲也”,是有坚定不移的意志的意思。在了解了这两句本义的基础上,对这一章的最后两句,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道德经》:世间修身之正道,唯中庸适度便可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句话包含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深意,这个深意也是符合道的智慧方式。我们首先来看这一句话的意思:善于行动的人做事从不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用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