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无法自主的人生 ——《最蓝的眼睛》女性人物命运分析
李疏桐认为“《最蓝的眼睛》从审美观念、身体符号、叙述声音上体现出了在后现代语境下女性主义创作与多种理论的互文。表面的白人审美观指涉出深层的女性地位,身体被入侵的符号化现象是“菲勒斯”中心的极端表现,叙述声音的解构与重构则是女性意识面貌在小说形式上的特殊表达。”姚本标,刘春利从女性身份的角度分析得出...
托妮·莫瑞森:首位黑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图)
《最蓝的眼睛》开篇便展开了一个亦真亦幻、朦朦胧胧的梦一般的境界;《秀拉》以年代作为每一章的名目,且都与死亡相关,以寓意新旧交替;《所罗门之歌》以黑人会飞的传说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用意深刻又明显;《柏油孩子》的书名来自一个南方的动物寓言,指的是立于地头用来诱捕野兔的假人,在美国社会中谁在诱惑谁不言...
一门网课,我看到了大学生背后的残酷真相
上周的这个时候,我们刚读完了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莫里森的小说浓郁激荡,大概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况且因为1月底爆发的疫情,海外中国人受到排挤的新闻时常见诸媒体,恰好与《最蓝的眼睛》中的歧视主题相吻合。所以,我在讲的时候,能够不时将现实与文本粘合在一起。相比之下,《远山淡影》乍一...
2019年,他们离我们而去:回望远去的文化界人士
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这位照料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最初只是想在孩子们睡着之后找一些事干,最终写作让她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从《最蓝的眼睛》《宠儿》到《所罗门之歌》,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不仅关注美国黑人妇女问题,也同时直指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写作以外,托妮·莫里森还在公共领域为黑人发言。莫...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她是美国文学的良心
她在年近40岁时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TheBluestEye);她的名作《所罗门之歌》(SongofSolomon)在1977年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宠儿》(Beloved)则获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奖。除了小说,莫里森还写过很多文章,尤其关注种族问题;还与儿子斯雷德(Slade)合作出版了一些童书;此外她也是一名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