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汪广洋:明朝仅4位宰相,皆是朱元璋钦封,他名气最小,死得亦惨
后来杨宪被诛杀,到了洪武六年,汪广洋被贬,朱元璋找不到合适的人担任丞相,半年后,朱元璋终于让胡惟庸担任右丞相,后来改任左丞相。胡惟庸因此成了明朝第四位大权在握的“宰相”。直到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再也不信任宰相,从此废除宰相制度。明朝再无宰相。因此,有一朝,仅有徐达、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四位宰相...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第一任由七人组成,谁料比明朝还活的久
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成为了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万历结束后,历经两代,崇祯皇帝时,明朝之此灭亡。
剖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变迁,在封建皇权的演变中带来了哪些影响
同时,由于内阁制度的制度安排相对较为宽松,使得内阁在政治决策上受到了局限,无法完全胜任国家的统治工作,这也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权。皇帝对内阁控制权的表现主要是多样的,皇帝试图通过任命内阁成员来掌握内阁的实际权利,例如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命或罢免内阁成员,或者干脆废除内阁等。除此之外,皇帝试图通过掌握内...
一部独特的明代政治制度史
明史研究专家、知名学者方志远所著的《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国家权力“内廷...
...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教授扛鼎之作,了解明代制度史...
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
明清监察制度比之前各朝代都严密,虽强化皇权但使行政效率低下
六科给事中的演变六科给事中是分别监察六部官员的总称。明朝废除传统丞相制度以后,原来属于尚书省的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了加强对六部部务的监察,分别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立都给事中、给事中等官职。都给事中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六科给事中是独立机构,直属于皇帝。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从太祖、成祖时期的萌芽雏形,到仁宗、宣宗时期的正式形成,经过嘉靖、万历年间的发展高峰,最后明末逐渐衰亡。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朝建立之初,延续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时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
张雨: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通过对明初六部体制确立和定型过程的重新梳理,不难看出,六部之下分司(当然,也经历了一个由子部、属部到清吏司的转变)得以重建,虽然改变了金元六部之下“以令史分掌名头”的体制,但不宜视作制度史的断裂。明初六部体制的调整,恰可视作对金元省部关系中利弊的反思与修正,因而整体上仍处在隋唐以降六部的实体化和...
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他同样迷信权力、贪恋权力 | 专访林乾
与以往汉、唐、宋不同的是,在明朝的政治架构中,从法律意义上说,给包括内阁大臣在内的大学士所预留的政治空间变得非常狭窄。张居正的悲剧在于:他一方面以身许国,“以身为蓐荐”,勇敢承担其振衰除弊的责任,另一方面,自废除丞相制度以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被限定在顾问范围内,只有在皇权处于缺失或半缺失的背景下,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