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优势 着力“两创” 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和谐和创新是桐城派文化的核心要义。”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小角认为,桐城派文化特别强调“和”的重要性,六尺巷也成为和谐、礼让教育的重要场所。“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弘扬桐城派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不断挖掘六尺巷的文化内涵,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供精神...
桐城派,中国清代文坛的一颗明珠
桐城派一般以康熙年间的方苞为初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桐城派以活动于康熙至嘉庆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主要代表。中期主要活动于晚清时期,主要代表有梅曾亮、方东树、曾国藩、黎庶昌、吴汝纶等人。后期主要活动于辛亥革命以后,其遗老林纾、马其昶等人固守桐城派古文与程朱义理,在新文化运动中被斥为...
日记探微|陈曾寿日记“褶皱”里的桐城派
首联提及曾国藩名作《欧阳生文集序》,正是这篇文章概括了桐城派传衍天下的历程,其中也涉及桐城派在江西新城(今江西黎川)的发展。嘉道年间,新城人陈用光(著有《太乙舟文集》)是姚鼐最重要的弟子。陈曾寿早早认识到这一点,并以之勉励陈祖壬。不过这种勉励最终仍以曾国藩作为最要要求,他特别提到“功言一手湘乡盛”,...
桐城三祖在京城
乾隆四十二年(1777),回归故里的刘大櫆已经八旬,姚鼐(1731—1815)写了篇文章为他祝寿,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桐城文章,从此扬名天下。而姚鼐也主动扛起旗帜,成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生长于桐城,但也在北京有过比较漫长的人生。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天,他辞京南归,对桐城派的最终...
新刊|《文学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编后记
在构建“现代中国文学传统”的过程中,研究界对“五四”的重估,对“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语言形式和审美范式的重塑,以及对中国革命光辉历程的再现等构成了主要的面向,对这些问题的考察可管窥75年来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关键词??现代文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传统”;“民族国家文学”;中国...
铜陵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铜陵市人民政府...
四是注重塑造城市特色(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加强铜文化、桐城派文化、长江文化、皖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建铜文化为核心、三大文化交相辉映的整体保护格局。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形态,注重城镇空间与山水自然空间的交融,体现山水铜都魅力。
【新闻发布会】铜陵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四是注重塑造城市特色。加强铜文化、桐城派文化、长江文化、皖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构建铜文化为核心、三大文化交相辉映的整体保护格局。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城市设计、村庄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形态,注重城镇空间与山水自然空间的交融,体现山水铜都魅力。
刘文龙:桐城派的阅读、知识谱系与流派风尚
桐城派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桐城派阅读、创作、研究的历史。既往研究多集中于创作与研究,而对桐城派的阅读有所忽视。实际上桐城派的阅读是支撑桐城派创作的方法和源泉。经由桐城派的阅读,可以廓清当前桐城派研究中的一些误区。由此可以考察桐城派如何读书、读何书、读书之于古文与学术的作用,以及学界对桐城派读书法的...
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
师雅惠:桐城派早期作家的明季史事书写
一、桐城派早期作家“当代史”写作的思想背景桐城派早期诸家的历史写作,集中在明史特别是明季史事上。这一兴趣点的产生,与清初史学的兴盛、皖北沿江一带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诸人自身的学问志向均有关系。明清鼎革之后,无论是私家史学,还是官方史学,都得到蓬勃的发展。私家野史方面,据阚红柳《清初私家修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