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一遇!我国科研人员监测到伽马射线暴全过程
我国科研人员监测到伽马射线暴全过程2023年6月9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文简称拉索)对命名为GRB221009A的伽马射线暴的最新观测研究成果:拉索首次完整记录了大质量恒星死亡瞬间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爆发全过程。该成果由拉索国际合作组完成。此次爆炸事件万年一遇,预期观测...
这个改变人类命运的发现,凝聚了多位诺奖得主的心血
在确定盖革计数器没有任何问题后,他们猜测:在这个过程中,α粒子与铝原子核结合为放射性的磷30,并释放一个中子,然后磷30衰变为硅30。通过化学实验,伊莲娜与约里奥证明产物中确实有磷。这意味着稳定的铝原子核被人工转变为磷的放射性同位素。至此,他们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人工放射性的发现是核物理学领域的一大飞跃...
首个“幽灵粒子”发现:穿过我们身体却毫无察觉
参与MicroBooNE实验的科学家称,这一发现是该项目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上图显示的MicroBooNE探测器探测到的一个可能的中微子。研究团队正在等待结果。科学家对幽灵粒子的发现充满期待,因为这些粒子被认为是组成物质的基础。12米长的粒子探测器中充满了170吨液态氩。在实验过程中液态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密度比水大...
中微子大揭秘:这种“幽灵”粒子如何穿透地球而不被察觉?
中微子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物理学家研究放射性衰变现象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衰变过程中似乎有部分能量“丢失”了,这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著名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在1930年提出了一种假设,他认为在衰变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极轻的、不带电的粒子,携带着丢失的能量。这个粒子后...
江门中微子实验:地下700米的神秘粒子“捕手”
该发现是对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参数的测量,被认为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认识。此后,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继续高质量运行,获得丰硕成果。其中,中微子振荡振幅的测量精度从2012年的20%提高到了2.8%。2020年年底,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退役。作为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它还取得了“精确测量反应堆中微子能...
这个被束缚在原子核里的小东西有多重要?如果没有被发现,那它应该...
▲测量Fe3Pt的磁相变过程这是研究一个小磁性物品内部磁相变的过程(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所有物品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里面都不带有磁性,但是当温度下降时,它的磁性就慢慢显现出来了。我们利用极化中子穿过这个物体,就可以看到在425K(约152℃)的时候,它里面有大量磁性,图像是黑色的;随着温度上升到大概450K(约157℃)的时候,我们再利用...
宇称不守恒是如何发现的?
但是伽温没有接受,因为忙于超导计算机项目(2022年我和伽温交流过他在宇称不守恒发现过程中的工作)[7]。伽温是费米很赏识的实验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同学,194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博士生阶段发明的“伽温符合电路”被业界广泛使用(也将在他后来参与的宇称不守恒实验中发挥作用),1952年应特勒要求,设计了第一颗...
科学网—日本探测器首次发现超新星中微子
在升级过程中,科学家向探测器的水中添加了一种钆基盐。这使得反中微子撞击水时产生的中子能够被钆原子核捕获,从而释放出第二次能量闪光。寻找超新星中微子的物理学家于是便可以寻找两次闪光的快速序列,一个是由反电子产生的,另一个是由被捕获的中子产生的。
核裂变的发现不是科学家能够接受或拒绝的浮士德式交易
一个加快个体裂变的关键过程在1939年4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被揭示,这一过程是由不断产生的继发性中子形成一个呈指数式增长的链式反应。在这一发现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一名握有希特勒企图征服世界第一手资料的犹太流亡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一同起草了一封信,向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警报。到1941年初,加利福尼亚大学...
原子核碰撞的过程——核反应
自从1985年利用弹核碎裂反应发现11Li等一些核具有晕结构以来,从理论和实验上对这种核过程进行了许多研究,还建立了专门的次级束流线实验设备,通过这种核反应产生和研究了上千个新的核素,并选择有较大产额的不稳定核素,使其形成新的放射性核束流,用来研究或合成更丰中子的新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