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索| 关于“敬体书”与“便体书”
因此在书写中,前代的标准正体书也常被视为“敬体书”出现在刻石上。如汉碑正文用隶书,碑额用篆书。如隋唐的墓志铭,墓志盖用篆书,墓志铭则用楷书。至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书制度的完善,读书人写字大多从楷书入手,取法欧、褚、颜、柳。这些都是敬书的表现。在书法史上还有一种“敬体书”,那就是写...
浅谈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下的儒学文化,演进与政治精英发展。
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式,它对中国封建社会中选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一种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科举制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
前科举时代的选官制度与文运兴替
作者既试图厘清南北朝选官制度沿革的主体面貌,并考察其与文坛风气演变的制度性关联,又努力揭示南北朝文人在选官文化体系下政治心态、官场生态的形成与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对文人创作及文坛风气的影响,为我们全面展示了前科举时代的选官制度与文学发生衍变的种种侧面。选官制度是南北朝时期贯穿政治、文化生活的基础性制...
从世卿世禄制到科举制,浅谈古代四种选官制度的演变
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由于隋朝二世而亡,所以科举制的完备要等到唐代。唐高祖武德五年,李渊下令,得不到州郡长官举荐的士子,可以选择“投碟自进”,这一原则的产生,标志着科举制彻底与察举制划清界限,显现出察举制所不具备的公平性。唐太宗重视人才选拔,在明经与进士之外,增添了明算、...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在那个朝代兴起的,又在哪一年被废除的?
科举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隋朝,并在唐朝得到广泛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士族之家逞强有力的掌握历朝中的局势,给寒门子弟们提供了进入仕途的平等机会。在此同时,科举制度正视官员需展示的学识和道德品格,对于提升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文化传播与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
金滢坤|“惟齐非齐”:论中国科举考试变革中的“至公”与“选人...
隋唐科举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逐渐形成了地方和中央两级考试制度,将地方荐举变为资格考试,即所谓的取解、乡贡考试,使中央尚书省的公平考试成为选人的关键(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考试的标准则从难以考评的“以德取人”转向可以考试的“以文取士”。邓嗣禹认为分级考试是科举产生的重要标志,唐代府州乡贡考试与中央尚书省省试制度的确...
陈维昭: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中国科举史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经过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延续了1300年。在这过程中,不但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互有差异,而且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自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影响科举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很多,政治、经济、哲学、学术、教...
政治、文化与社会:多元视角下的宋史研究与写作
这个就和北宋扩大科举规模有关系。大家知道,科举从隋朝开始发端,唐朝的时候,一直是涓涓细流,每一科合格者登第者都只有十几个人、几十个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北宋太祖朝,还是这样仅仅是“不绝若线”。不过从太宗朝开始,大规模扩大科举考试,一次取士达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十几年持续下来,到了太宗朝后期,科举...
洪秀全四次科举皆落榜,看完他的书法,就知道他为啥秀才都考不上
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他开始接触西方思想,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和政治理念。这个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西方思想的传入正在冲击传统价值观。洪秀全的经历还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局限性。在传统科举体系中,文学才能和对经典的理解被视为衡量一...
陈峰:融合与创新——辽宋夏金时期文明演进的突出时代特点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在曲折的发展过程中赓续而来,即使在某些阶段出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却能以包容的特质融合内外元素,从而走出困境,得以生生不息,并且历久弥新。辽宋夏金时期,即是自南北朝以来出现的第二次大冲突与多元交织的时代,在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下,彼此之间既有激烈的冲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