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居正的悲剧人生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于是,内阁的的权力比重就逐渐被加重。此后,明朝的奏章就先到了内阁手中,内阁阅读完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向皇帝提出几条建议,称为“票拟”,皇帝觉得可行就撕掉“票拟”条子,自己用红笔写出正式决策意见,称为“批红”。此时的内阁由于有了“票拟”的权力,已经比在太祖朝时干专业秘书的活上升了好几个层级,...
明朝内阁的产生,虽然加强了皇权,但却在机制上埋下了隐患
明代内阁制度的基本形成,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当上了皇帝以后,即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所以从职责和名称来看,明朝的内阁制度,...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第一任由七人组成,谁料比明朝还活的久
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成为了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万历结束后,历经两代,崇祯皇帝时,明朝之此灭亡。但内阁却没有消失。它已经由一个机构变成了一种制度,在此之后的五百余年一直延续下去,成为中国政治制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个...
明朝内阁根本不是宰相,以及什么才是宰相|文史宴
网络上很多明粉认为,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发展到后来就是宰相,所以朱元璋废宰相之后“明朝无宰相”是对明朝的污蔑,甚至认为嘉靖、万历不怎么上朝,所以明朝后期是“虚君政治”,只要不被满清入关打断会自然形成“君主立宪制”等等。明朝没有宰相只有秘书这一系列观点离谱至极,完全是对中国古代中枢权力运行方式极度无知而得...
一部独特的明代政治制度史
明朝废中书省,行六部九卿之责,更是因政权巩固和管理的需要,设内阁立首辅,与内廷司礼监“对柄机要”,形成上下相维、以内制外、相互掣肘的治理格局。而这种格局又要有监察系统的纠偏与干预,从而形成三方牵制的局面。而六科十三道作为言官系统的组合体系,它的作用又是如何发挥的,在这本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
...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方志远教授扛鼎之作,了解明代制度史...
作者在书中重点阐述了明代国家权力机构的形成过程,着重区分了有关机构及其人员由临时性差遣到制度性定制的时间节点,并重视政治活动中的普遍性情况和偶然性行为及二者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明代制度史研究的成熟思考(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同时,作者对内阁、司礼监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构条分缕析,尤其是将宦官视为明代官员队伍组成部分的倾向和对...
清朝监察督查制度的特点
清代作为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顶峰,吸收前代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统治逻辑的监察体系,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从属且服务于监察工作的督查制度——以都察院和六科为代表——也随之发展而独具特色。清代督查体系的完善...
明朝内阁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过程作为明朝政治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内阁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大明王朝的始终。从太祖、成祖时期的萌芽雏形,到仁宗、宣宗时期的正式形成,经过嘉靖、万历年间的发展高峰,最后明末逐渐衰亡。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朝建立之初,延续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元朝时以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完善九边体制并遏制宦官势力
明朝的边防政策由积极打击转变为被动防御,最终形成了九边军事体系;京军制度的改革和募兵制的兴起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宦官的权力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由代宗打压到英宗信任,甚至还掌握了部分军权。土木堡之变是发生于明英宗时期的一次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因英宗宠信宦官王振而起,并最终导致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的惨败局面,败讯...
宰相制度和行政权力的萌芽可追溯到家臣制度,汉朝后相权逐步缩小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