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原因略论
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受吕不韦、尉缭等人影响,嬴政在统一进程中,尤为重视舆论...
邱伟云:中国传统中的“罪过”观念研究:以《尚书》为中心
所以善恶判准与进行赏善罚恶的行动者乃是先王与臣子先祖,而非由人间的王进行赏罚,此处明显地将作福作祸的权力归于先王与各诸侯的祖先,这是将善恶价值判断权柄归属于天的思想,由此可见在《尚书》所处的古代时期,所谓的罪灾是由先王
唐高宗李治暗弱窝囊?看完他“用人”手段,才知他是合格“守成之君”
对宰臣的选任最能体现出君主是否知人善任。李治虽非明君,但亦非昏庸之主。现存文献之中,不乏李治知人善任的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治对臣下的了解与信任程度,亦可以看出李治用人的基本倾向。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二人在李治时期,位望隆重,深受信任,非一般群臣可比。史载:“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
赏罚,政之柄也
关于赏罚可以起到的引领和示范效应,《袁子正书》云:“赏足荣而罚可畏,智者知荣辱之必至,是故劝善之心生,而不轨之奸息。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罚一人而天下知所避。明开塞之路,使百姓晓然知轨疏之所由。”赏罚与荣辱相连,明智的人由此而知上之所劝及所禁,以点带面,引发示范效应,就能在民众中生起扬善遏恶...
赏罚,政之柄也——《群书治要》中的赏罚之道
关于赏罚可以起到的引领和示范效应,《袁子正书》云:“赏足荣而罚可畏,智者知荣辱之必至,是故劝善之心生,而不轨之奸息。赏一人而天下知所从,罚一人而天下知所避。明开塞之路,使百姓晓然知轨疏之所由。”赏罚与荣辱相连,明智的人由此而知上之所劝及所禁,以点带面,引发示范效应,就能在民众中生起扬善遏恶...
燕连福,李雨轩:论韩非子法学说的建构逻辑|法家|老子|军训|军校|...
与黄老道家主张的“先德后刑”不同,韩非子主张“厚赏重罚”以激励人们遵守法律(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韩非子还将黄老道家的形名理论简化为君主的形名之术,从而使“法因人情”具体化为君主对官僚行为的督责之术。韩非子建构法学说的最终目标是,君主通过“守法责成”以实现“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的理想之世。通过对黄老道家与韩非...
赵金刚:朱子思想中道德与刑罚的关系|儒家|德礼|儒学|义理|朱熹|...
朱子认为,刑罚之得宜、当重刑时重刑,反而有助于爱人之心的实现:“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人而天下人知所劝戒。所谓‘辟以止辟’。虽曰杀人,而仁爱之实已行乎中。今非法以求其生,则人无所恐惧,陷于法者愈众;虽曰仁之,适以害之。”刑罚可以起到劝诫作用,避免更多的恶行,适当的刑罚有助于仁爱的落实...
《淮南子》“法生于义”的法律观
法律只有顺应民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这也就是《淮南子·泛论训》中说的“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淮南子》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人的贪欲的本性决定的。《淮南子·泛训论》说:“今人之所以犯囹圄之罪,而陷于刑...
实政以法 遵法有为——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唐文献策对
皇帝制曰:盖闻上古无为而治,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铁钺,何甚盛也。而儒者之论治曰: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唐虞不能化天下。又谓夏后氏先赏而后罚,殷人先罚而后赏,周人修而兼用之。则二帝三王所由,固与上古殊路欤?何同归于治也?又有言赏疑从予、罚疑从去者,有言宁僭无滥者,有言仁可过、义不...
技击馀闻 作者:林纾 清
郭曰:“止矣。足下运飞如仙人,吾不能得其罅隙而入,更持到炊许者,吾当败。”于是相约为兄弟。贯市李某,以事客闽中,亦寓道山山楼,能运单剑,云合鸟逝,先生亟赏其技。李不审先生之能,乃侈言曰:“余走遍天下,匪特剑术,即拳勇亦无出吾右。”先生徐起言曰:“客负绝技如此,能否与秀才一试?”客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