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仅留下两首诗,一首超越李白和杜甫,凭什么能“孤篇盖全唐”
在有些人的眼中,它就像是一首古代的导游词,看似烟霞满纸,实则言之无物,根本配不上孤篇盖全唐的荣誉。也有人认为,没有任何人的诗能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哪怕是小学就已经学烂了的李白和杜甫也不行。就像如今的人听歌一样,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诗歌审美,只能说后人称赞这首诗写的的确好,所谓的“孤...
仕途受挫之后,李、杜、白的反应有何不同?
李白仕途受挫以后,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他一再表示要独善其身的决心,例如: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行路难三首》其三)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另一方面,他又一再表达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长安三万里》的背后,真实的李白、高适和杜甫是什么样的关系
这座极具传奇色彩的城市以它近于魔幻的声色逸闻挑动着初入其间的李、杜的每一根神经,晚年的杜甫用“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这样酣畅的诗句将宋州市井的快意恩仇写到极致。初次相见的李白与高适颇为投缘,三人在宋州城中找了家酒肆,边饮边叙。言谈之间,高、李二人展示出的文藻才华令杜甫...
安史之乱中,王昌龄、高适、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结局如何
手握重兵后,安禄山的野心就日渐膨胀,而大唐在杨国忠等人的祸害下,早已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矛盾重重,腐朽不堪了。安禄山抓住机会起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大唐的一场浩劫,大唐的诗人们也没有躲过这场浩劫,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们的结局如何?一、王昌龄王昌龄,生于698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进...
杜甫作诗带红唐朝八个“酒鬼”,李白作为他偶像,为何排倒数第三
自天宝至安史之乱前,杜甫目睹唐政腐败,特意选取八位当时的名士入诗,通过记录他们的醉态,描绘出天宝年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精神风貌,成就了杜甫“诗史”的第一序章。诗中生动刻画了天宝年间的政要与各路文豪们的醉态:文坛领袖与亲王借酒消愁,中坚力量忘忧于酒杯,李白等高人则超脱酒中,焦遂等民间奇人则借酒言...
《中华文脉??经典围读会》成都站:喝李白的酒,骑高适的马,感受...
“李白、杜甫、高适,你最想和谁做朋友?”主持人梁田抛出问题(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这一次,叶童没有为李白代言,而是选了杜甫。“杜甫很实在”,她话锋一转,笑着说:“李白会和我抢酒喝。”或许是那句“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吓到她了。但在于丹看来,酒里恰恰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情。
杜甫入蜀后对李白有了怎样的读解与创作表现?
有关李、杜与陶诗方面的异同前人论述甚多,如李调元之论“李诗本陶渊明”,李因笃之论杜甫“陶公千载知己”等。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李白与杜甫对陶渊明相似的矛盾接受心态。二、居蜀时期杜甫对李诗风格的内化与熔铸从诗歌艺术的创作来看,杜甫居蜀时期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出了鲜明的风格转变,正如后人所论,...
读懂李白和杜甫,才知道何为强者的逆商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可惜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杜甫生于世代为官的官宦之家,却关心底层人民,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他常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
兖州古城告别了李白杜甫
令杜甫感到快慰的是,在兖州两年后,李白也来到了兖州。李白、杜甫于唐代开元二十四年相会于兖州,两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通行”,结下了深厚友谊,也写了不朽诗篇。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李白绝世的才华和风度使杜甫不胜倾倒。杜甫有一首《与李十二白同访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
裴斐:政治悲剧成就伟大诗人——李白供奉翰林小议
既有不满,又有留恋,这种矛盾心情在李白是很典型的。他在去京大约十年以后写的《书情赠蔡舍人雄》中,又借严子陵与汉光武故事,反用其义,以说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彼希客星隐,弱植不足援!”但在同一首诗中又说“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仍旧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这种矛盾使李白在持偏见的后世论家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