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首自叙生平的诗作「五体参照」仅供参考
杜甫这时应试落第,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
杜甫:恰如百川汇海,有容乃大,杜诗中透露一些“清新”
尽管这一时期杜甫传世的作品少之又少,但依旧可以从杜甫自己的回忆中一窥当年他的精神风貌,即一种极具盛唐时代特色的浪漫清狂。这段人生经历让杜甫形成了一种在自然中寻求生活和生命乐趣的审美追求,这种潇洒自然的文人之气是存在杜甫内心深处的,在杜甫以后的生命体验中,一旦有较为安逸的外在条件,这种善于发现自然生命...
出身名门死于穷困,杜甫的一生为何“高开低走”
而杜甫恰恰得官又很晚,中间在长安困守了差不多十年,这使得杜甫随后建立的小家庭谈不上太宽裕。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家逃难又有财产损失,几年后杜甫携家入蜀,原本在长安和洛阳的很多家产事实上都废置荒废了。不过他到成都后生活还是不错的,有高适、严武等人照拂,后来还在节度使身边做了僚佐。出蜀后在夔州的两三...
《长安三万里》之外,李白为什么两次游历山西?
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图源:电影《长安三万里》预告截图▲《长安三万里》海报...
堂上书生空白头——杜甫后期创作中的咏物与诗画
第二年,即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猝逝,蜀地对杜甫失去了意义,他决定离开草堂,以《去蜀》定下决心:“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五月离开成都的诗人,乘船东下,途中巧遇运送严武棺榇的行舟驶过,不胜唏嘘,以《哭严仆射归榇》,将严武比作蛟龙,寄托内心的哀恸:“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老亲如宿昔,部曲...
王和尚评诗圣杜甫诗作,一首诗暴露他内心倔强,三首诗读懂杜甫
但是就杜甫自己而言,得到小小官职,内心是不满足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或许是困在长安太久,作者屡屡萌生退意,但是家庭的传统和责任,从小培养的志向,让他退无可退。所以作者内心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第四联不可当真。作者说故山归兴尽,但是既然归兴尽,为何还提故山呢?既然归兴尽,为何要回首呢?所以二三联的怕趋走,且逍遥,...
从个体和社会之悲研究郑珍杜甫诗歌中的悲剧意识!
756年-759年是杜甫陷贼为官时期,是他创作最重要的四年,社会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时期,杜甫共写了200多首内容丰富的诗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反映思乡孤独之悲的诗句。思乡是杜甫诗歌的悲剧主题之一,表现了的悲剧意识。着名的《月夜》就是被困长安、望月思家所作,“何时倚虚幌,双照...
“诗圣”杜甫“圣”在何处?
然而,十年困守长安期间,杜甫感受最深的是无人援引的悲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遭际使他初次产生了没有归宿的孤独感:“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安史之乱后,穷愁失意的诗人又增添了一层死生无常的忧愁:“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
别抱怨李白不回复杜甫的诗,这个人比李白更绝,一首都没回!
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
杜甫说: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31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干谒宰相张说,并结识了他的儿子张垍。也认识了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这位是玄宗的御妹。李白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可是均无结果。之后李白暮秋游邢州,寒冬游坊州。这一年,杜甫19岁,游于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