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背后有学问:“油腻大叔”,佩戴各种数量不等串串的意思
十回向指:一是救生离相回向,二是不坏回向,三是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坚固回向,七等顺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十地指: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四善根指:暖、顶、忍、...
杂阿含经卷九250-255,于心解脱、慧解脱无如实知
在学地者亦复如是,未得增上安乐……乃至成就无学戒、无学诸根,若眼常识色,终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乃至无常,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意坚住故,内修无量善解脱,观察生灭。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断、不坏、不穿,一向厚密,假使...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有声)
所以简单地说发菩提心就是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简称为发心,就是至心发起誓愿不再依止受学外道邪说,也不只是以小乘解脱道为依来作为他修学的内涵,而是要归依受学函盖了声闻独觉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成就福慧两足却又真实解脱的究竟佛果。这可说是佛菩提道修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因为要度...
《如何修证解脱道》之三▏四果阿罗汉、五果辟支佛(有声读书)
慧解脱阿罗汉觉悟声闻菩提后,以不能随时取证无余涅槃故,成时解脱——欲取无余涅槃,必须等待舍寿时至;若欲转成俱解脱(兼俱慧解脱及定解脱)者,则于觉证声闻菩提后,加修四禅八定,于修学四禅八定而一一证入时,同时修八背舍,至非想非非想定时,即可证得灭受想定,成为俱解脱大阿罗汉,如是亦名为修。证:慧...
永明延寿禅师:诸佛解脱,只令于众生心行中求,不于余处求
穷众生心原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若见众生心空,即见佛国空,即是心行中,求得三种解脱。众生心性,即真性解脱。痴爱,即实慧解脱。诸不善行,即是方便解脱。是知,此一心真性解脱,能空烦恼系缚九结、十使等。如一栴檀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香,能令烦恼即菩提故。
原始佛学的主要思想与特点
原始佛学的解脱论是奠定在“慧解脱”之基础上的,它强调无上智慧(菩提)的获得,追求大彻大悟的理想境界(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这种境界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主观认识的根本转变,是内在精神上的解脱。由于古人往往以“心”代指主观精神,因此“心”被视为解脱的主体。原始佛学把人的解脱归结为心的解脱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重人的内在...
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
救济众生,是为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虽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一一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界、无色界,乃至出离生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
明影法师:略谈禅宗的修证特色
小乘教法中粗分有慧解脱和俱解脱两种阿罗汉,以此为对比,禅师则相当于是慧解脱的佛,就这一点,禅宗不同于其他各大乘宗派的修证体系。《金刚经》中讲“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并没有一个所有学人必须要遵循的修道次第。即便同样是别教或者圆教的学人,两个人的修道历程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路径。每个学人因地的烦恼...
龟兹石窟中的佛陀、声闻、缘觉和菩萨造像
“比丘于色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比丘,如来应等正觉,阿罗汉慧解脱,有何差别。……如来应等正觉,未曾闻法,能自觉法,通达无上菩提...
认识的真谛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第二就是修禅定消灭烦恼障,得到心解脱。以修定去除妄心,恢复正念,烦恼不会生起来。一个人能保持头脑冷静的话,他不会容易起烦恼的,只有那个感情冲动的人,他才容易起烦恼,真要能安静,有定力就不容易起了。第三就是以修慧来消灭所知障、无明障,得到慧解脱。得到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后,以此三解脱就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