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陶埙制作技艺
陶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种制作精美、音色深沉的乐器,它年代悠久,产生于史前时代。玉门陶埙是1976年在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发现的,当时出土了二十多个陶埙,距今已有3800年左右历史。玉门陶埙制作技艺是一门独特的手工制作技艺,记载和反映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陶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
仰韶文化遗址发现重要文物 出土红陶指甲纹陶埙
小里遗址遗存面积约6万平米,是一处仰韶时期后岗一期文化遗存,距今约5700至6300年。目前已发现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并出土一枚完整的细泥红陶指甲纹陶埙,对研究6000年前古代音乐、建筑及环境考古均具有重大意义。新华社发
【双语】你好!中国 | 七千多年的埙,身怀大地之音
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也称“陶埙”。Thexunisanancientwindinstrumentmadeoffiredclay.Itisroundorovalinshape,hassixholes,andisalsoknownasthe"clayxun".埙在石器时代已出现,在《诗经》中有记载,其音色古朴、淳厚。历史上项羽被困...
小小陶埙吹出穿越千年的国乐之声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4日电(王牧雨刘潇)陶埙是距今3800多年前的火烧沟遗址出现的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1976年玉门市清泉乡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了二十多个制作精美、形似鱼形、音色古朴、精致典雅的陶埙,它的旋律幽深、醇厚、悲壮、哀婉,形象表达出人们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当日,由中国新闻社甘肃分社发起的“...
酒泉新观|玉门陶埙奏响传承与创新的“欢乐颂”
陶埙是一种土制乐器,形似鱼形,轻巧美观,便于携带,音色古朴、醇厚、悲壮、深沉,它对陶冶性情,安详精神有很好的效果,能让人从远古淳朴、迷人的音色中得到精神的慰藉。1976年,甘肃省考古人员在玉门市清泉公社发掘火烧沟遗址时,发掘了20余个陶埙,其中有9件较为完整,可提供测音。出土的陶埙,大多置于死者的...
以泥巴为笔 日照非遗传承人续写古老陶埙的传奇
刘书政,今年48岁,是日照市东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埙制作项目的第三代传承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他沉浸于陶埙制作与传承近20年,致力于让这一古老乐器焕发新的生机。陶埙均由刘书政手工制作,放入特制的窑炉内,历经数小时、8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刘书政不仅坚守着古老的制埙技艺,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他不断探索尝试新的...
吹奏远古之音 听非遗传承人讲述陶埙的艺术魅力
央广网西安2月27日消息(记者刘昱实习生张语恬严一)和泥土之音,从大地升起,含大地悲吟。作为被遗忘的大地之音,陶埙在西安市灞桥区陶埙演奏技艺非遗传承人梁苗的演奏下,从远古传向现代,以低婉、迂回的曲调“诉说”着贯穿千年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通过非遗传承人梁苗的介绍,倾听埙的声音。
河南博物院“出圈手册” 带来怎样的思考
马萧林介绍,河南博物院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另一个渠道就是华夏古乐团,从2000年就开始了定期表演。古乐团演员在进行表演时,会穿上具有时代特色的特制服装,手里拿的也是与文物相似度极高的仿制品,比如骨笛、陶埙、排箫、编钟等等,博物院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将出土的“抱着乐器的陶俑”形象“复活”,展现在大众面前,缩...
北疆文化·文物说丨掬土为埙迎风鸣
陶埙从最初的一孔、二孔,到后来的三孔、六孔、九孔,每一次改变都凝结着古人的音乐文化智慧,印证着中国古代音乐的进步,丰富着传统音乐的内涵。进入新时代,埙乐也获得了新的发展。1983年,赵良山先生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哀郢》,这是濒临失传的埙第一次出现在现代大舞台上。1984年,杜次文先生...
文韵遗艺丨哨埙:穿越千年的天籁之音
“没有哨口是埙,有哨口的是哨埙。”薛英介绍到。所谓“埙哨同源”,埙与哨在最早的时候,界限是不明显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许多支孔数不等的禽骨,已有7000年历史,是先民用以诱捕飞禽的狩猎工具。部分骨哨,至今仍可以吹出简单的音调,与鸟鸣相像。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哨,距今6000多年历史,是目前可追溯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