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的经典台词,道尽了大明官场的现实
高翰文是小阁老派到浙江的杭州知府,胡宗宪在驿站等着这位新任杭州知府,想要看看他的态度。胡宗宪一连几个发问,让高翰文一下觉得自己提出方略,确实书生意气。胡宗宪对对高翰文不单单是以上级的身份,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教导自己的晚辈。胡宗宪给高翰文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劝诫高翰文不要当书呆子,拿书上...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自己没贪下属贪墨成风,他为什么没有管?
胡宗宪对朝廷早就失望了,清除了倭寇,他见到海瑞这样的“大明神剑”后放下担子,决定退隐。胡宗宪面临的重要任务胡宗宪去浙江,最重要的任务是平东南海上倭寇,这是嘉靖给到他的最大的任务。胡宗宪也将此事,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能做的最后一件大事,之后他就可以告老还乡了。沈一石账册被送到嘉靖处,胡宗宪被秘密召见,嘉...
大明王朝:胡宗宪2次完胜的高端局,光会说话不行,还要会计谋!
胡宗宪说:“这份供状,你们要不要看一看。不想看就不要看了,我胡宗宪也希望这份供状永远不再有第二个人看到。”胡宗宪继续加压,我胡宗宪没有退路,你们难道还有吗?务实的杨金水听出了胡宗宪要鱼死网破的意思,于是第一个改口,同意了胡宗宪的议案,一同上书延期毁堤淹田。胡宗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用马宁远的作为...
《大明王朝1566》严党胡宗宪和清流赵贞吉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但是两派官员还是有些私交的,比如胡宗宪和赵贞吉是朋友,20多年前一起谈论阳明心学,之后两人分属不同阵营,在别人眼里,胡宗宪是严党的柱石,赵贞吉则是清流后起之秀。剧中两人见面,通过交谈,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不同立场,以及做事的态度。最终两人走向了不同的方向。道不同胡宗宪在剧中是一个综合能力最强的,文武双...
大明王朝胡宗宪,为何进不了内阁?这段御前对话,给出答案
胡宗宪任浙江总督多年,政绩斐然,深得百姓爱戴。然其性格刚正,行事独立,与朝中奸佞多有不和。此次奸佞聚集,密报嘉靖帝,意在排挤异己,削弱胡宗宪之势。胡宗宪静听圣言,深知此刻辩解无益。皇帝的言辞间流露出不信任之意,而殿外眼线密布,令他不寒而栗。他明白,这是权力与信任的较量,皇权已显山露水,自己...
大明王朝:胡宗宪要谢何茂才,但凡他聪明一点,胡宗宪都不好赢!
胡宗宪从容地下达指示,向郑泌昌和何茂才传达了他的指令(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让杨公公作为向导,带两位前去参观吧。"胡宗宪的态度清晰明确,倾向于保持低调,不愿深度介入此事件。通常情况下,处理与海外丝绸贸易的外交事宜是江南织造局的专业职责,由宫廷直接管理。考虑到洽谈地在浙江,当地安排主要官员陪同,充分体现了对此次交易的高度...
《大明王朝1566》:嘉靖查办严嵩,胡宗宪的态度才是关键!
胡宗宪的重要性,嘉靖比谁都清楚。在倒严这场事关大明政坛格局的关键行动中,胡宗宪的态度尤为重要。对于嘉靖而言,最好的局面是胡宗宪反戈一击,加入倒严的阵营;中性的局面是胡宗宪保持沉默,不表态、不干预;最差的局面是胡宗宪冥顽不灵,坚持站队严嵩。保证胡宗宪不公开反对、暗中支持严嵩,这就是倒严的基本前提。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胡宗宪宁愿前线作战,也不愿改稻为桑?
在《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是严党力推的国策。为了弥补巨亏的国库,严嵩父子提出了改稻为桑、出口创汇的思路。再美好的设想,总是敌不过无限的欲望。严阁老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改稻为桑的国策刚刚落到浙江,就唤醒了郑泌昌、何茂才等一帮硕鼠的肌肉记忆。
《大明王朝1566》人物的真实历史结局
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朝野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嘉靖帝不得不将严世蕃与罗龙文一并正法,从严家中搜获巨额家财。二人被处以极刑,终年五十三岁。而胡宗宪亦在牢狱之灾中自尽身亡,年仅五十三岁。此乃权力斗争带来的一场浩劫,冤狱横生,朝局大乱。嘉靖帝虽已做出正确决断,但已有些力不从心之态。朝纲日非,皇威日减...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两次觐见皇帝,光会说话不行,还要会兵法
而且再一次翻出了毁堤淹田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要逼着胡宗宪和严嵩切割。胡宗宪知道自己逃不掉,索性站在嘉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先说了国家内忧外患的大局,如果此时兴起大狱,大明立时就会大乱。臣希望找一个合适时机再彻查。面对皇帝问责严嵩,他的这番回答,真是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