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离朱棣北征仅二十年,张辅等名将尚在,为何败得这么惨
在土木堡事变前夕,此时名将张辅已经75岁了,是为数不多的参与过靖难之役的老臣了。而在靖难之役之后,张辅更是多次挂帅多次攻打安南,可谓是功勋卓著,可以说若非张辅年龄太小以及资历太浅,当年代替丘福北征的就是张辅了。也正是因此,朱瞻基死前将年幼的小皇帝托付给了张辅以及三杨的老臣。这个时期,张辅由于有张...
土木堡之变:没有什么阴谋?纯粹是明英宗自己想浪,王振背锅而已
历来将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归咎于太监王振。他无事生非,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也是他主动要求从家乡撤退;更是因为怕伤害庄稼而改道;最终为了等待自己的财宝而驻扎在土木堡。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振的权势确实极为显赫。然而,问题在于这并不是汉唐时期,而是明朝。在明朝,宦官并没有那么强大,即使他们的权势再高,也不...
土木堡之变除朱祁镇的责任外,他爹明宣宗朱瞻基应该背锅吗
深入挖掘明初的国防战略与边防政策,我们发现土木堡战败的罪责,不应全由朱祁镇一人承担。其父明宣宗朱瞻基,同样需分担这份责任。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的真相。土木堡之变,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着曾经的战火纷飞。图中可见,英勇的将士们浴血奋战,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安宁,他们不惜...
土木堡之变:明朝的转折点,文臣武将战死超半,明军战死近30万
文臣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趁胜追击,兵临京师城下。危难时刻,一名叫于谦的文臣力排众议,坚持固守京师。在他的指挥下,22万明军在北京城外,痛击瓦剌军队,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于谦之所以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并非完全出于爱国主义的动机。当时,朝...
土木堡之变真的输在后勤?
二是统帅毫无战争经验。虽然是皇帝御驾亲征,但明军的实际指挥权是在王振手中。王振作为一个毫无战争经验的宦官,在指挥军队集结、行军、撤退中犯下众多错误。此外王振在出发后一意孤行,不听从其他将领的意见,作战计划始终不明确。这就造成了明军从出发开始,就漫无目的,军队不知道要去哪作战,如何作战。在看到大同前...
土木堡之变打折了明朝,文臣武将战死一大片,明军战死将近三十万
(土木堡之变)8月15日,瓦剌军队突然后撤,并派使者前来诈称议和,不明就里的朱祁镇喜出望外,王振也命令将士们立刻拔营出去找水喝,恰就在此时,瓦剌大军退而复返,给明军来了一个回马枪(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遮天蔽日的瓦剌士族高喊着“解甲投刃者不杀”的口号掩杀而来,没有丝毫准备的明朝军队大乱,死于乱军、自相践踏者不...
明英宗朱祁镇:一生太狗血,两次当皇帝,一场土木堡之变败光家底
公元1449年,在离河北怀来县境内10公里的土木堡,明英宗朱祁镇正带领禁军冲出瓦剌军的包围圈。然而,他突围几次都没能成功。眼见大势已去,朱祁镇只得跳下马,盘腿坐地上等死。瓦剌军赶来,轻而易举就将他俘获了。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于大明而言,无异于“土木堡之耻”。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势力由盛转衰故以长城为界进行战略防备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实力由盛转衰,对周边少数民族也由进攻态势转向全面防御,从而形成了“守备”为主的防御思想。蒙古诸部中最有实力者多次进攻明朝,明朝的疆界不断内缩,明军越来越依赖于长城。直到俺答汗后期,明蒙之间和议,双方的大规模征战才得以结束。明朝自永乐以后对蒙古的策略可以简述为:以长城为基本防线,...
为什么说土木堡之变预示明朝由盛转衰?1449年9月1日明英宗被俘
1449年9月1日: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王振挟持以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南)被瓦剌军包围,英宗被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土木堡战役的关键之处,倒不是在于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而是以如此幼稚的手段战败。早在一千多年前,孙武就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是需要整个国家竭尽全力去经营的...
军事角度分析:土木堡之变,与朱瞻基“弃地”策略关系
土木堡之变,明朝的军事力量严重削弱,从巅峰跌落谷底,瓦剌骑兵抵达京师城下,若非于谦奋起还击,明朝就是第二个北宋。土木堡之战惨败,与朱瞻基的“弃地”政策关系很大。在此,笔者从军事角度分析:土木堡之变,与朱瞻基“弃地”政策关系,欢迎各位点评。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班师回朝,在榆木川病逝,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