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批评外交部:我们是中国人,不要照搬西方的规矩
1952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更加凸显了这种文化差异。当时,一位西方国家的使节在递交国书时,因为毛主席没有按照西方礼仪站在指定位置,而表示不满。毛主席却说:"我站在哪里,不影响我们谈正事。"这位使节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逐渐理解了中国领导人这种不拘一格的作风。随着时间推移,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反思。
中西方成人的礼仪千差万别,中国冠笄之礼传承千年,各有各的特色
而西方的成人礼则更多地带上了一层宗教的色彩。千年来天主教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烙印实在太过于深刻,以至于在重要的成人礼中,也带上了一层明显的宗教色彩。西方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要接受带有宗教性质的洗礼,到了成年的时候,也要带着虔诚的心灵感恩上帝保佑其健康地成长。可以看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古...
礼仪之大,服章之美 华夏文明中的礼与服饰
礼与服饰皆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礼仪文化和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礼制规范服饰。服饰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其不同的形制在不同的社会中衍生出不同的象征意义,进行文化传递,因而这种形制可以认为是礼仪文化的物质呈现。另一方面,服饰制度的演变也影响礼仪规范...
张俊列 | 课程美学论纲
“迂回西方”即从“中西比较”的视域来观照中国传统课程思想,从而凸显中西思想之间的“本源性差异”,深切反思当前课程研究的“框架性理念”。“‘迂回’作为一种方法论立场,最大特点就是避免以‘普遍性’标准来‘认识’自身;拒绝在‘比较’对象之上秘密预设某种‘普遍性’。‘迂回’有三个重要环节;离开自己、深入他者...
东西方古典学本质上惊人相似
安菲洛齐奥斯·帕帕托马斯:在我看来,东西方古典学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显著。当我们深入探究东方的伦理与西方的价值观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精神共通之处。更为惊人的是,当我们追溯历史,会发现古希腊人秉持的“至善”“美德”与古代中国人所秉持“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和道德观很...
一堂不一样的西方经典阅读课
书中提到中国对于西方的全面认识,就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军事失败开始的,我们把西方理解为现代的而自己是落后的,这也是从军事落后的角度来理解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在起初的认识中,中国只是把西方当做“蛮夷”——外貌异相、不懂礼仪、自恃武力强大,由此得出中国之所以要了解学习西方,并不是因为其文明,而是因为其富强的理论。而后,...
现在中国主流也许认为清朝中国是落后的,但西方学者不这么想|专访
这只是一种差异,并不是说中国人对社会阶级没有概念,也不是说中国没有巨大的阶级差异,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怎么对待家仆,还是有相当局限。不过,这和专制不是一回事。很明显,专制控制在清代中国确实存在。例如,清代中国的政治是一场赌注很大的游戏,惹上麻烦的人就会被流放,甚至可能会被处死。书中我谈到,直隶...
西方易学研究发展的四个阶段 | 张丽丽
一是语言差异及其造成的障碍。欧洲内部语系众多,《易经》在西方早期的翻译过程中采用过拉丁文、德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和法文等。甚至,仅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一书就曾在慕尼黑、阿姆斯特丹和法国等地不断翻译再版。对于学者而言,同时掌握几种语言确实颇有难度,根据自己占有和理解的材料来作出相关学术判断也符合情理...
万花镜:晚清旅西士人眼中的西方女性
19世纪60、70年代,旅西日记中“女服艳丽”、“袒露胸背”之类的记述是常见内容。到了70年代后期,此类词汇的出现频率渐趋减少。其原因不是观念差异的缩小,而是猎奇心理的减弱。旅西士人的身份地位在变高,中西交往的频度在增加,他们对西方女性的记述,以及这些记述所反映的观念变化便清晰可见。随着愈发频繁的接触,这些...
王笛读《翻译的危险》:为什么说“历史是在语言中产生的”?
何伟亚指出,这种观点暗示了,对中国来说,“使团来华是一个未能抓住的机会。如果清廷有足够的远见卓识,就会打开国门,接纳欧洲技术和资本主义。这样,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就会在19世纪大大缩小”。这种观点似乎为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历史启示,那就是“中国一定不能重蹈清廷的覆辙”。在那次会议上,佩雷菲特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