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香:列子对道家思想承启作用的贡献探析
列子是老子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卓有创建的发扬者,他对“道”的至高无上地位高度认同,对“道”的玄妙莫测体悟最深,对“道”生化万物的机理剖析最明了,形成了系统化、生动化、文学化的理论阐释,为老子思想从晦涩玄虚变为可感可悟、从壁垒森严的庙堂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从帝王南面之术变成芸芸众生的人生哲学等开启...
《庄子》认识论的逻辑建构
虽然庄子哲学也以“道”为核心,但是所论之认知原则、心理路径、宇宙观念、价值判断,则建构了主体、自然、社会之间的认知理论逻辑,又极大拓展了老子哲学。默然守道的认知原则????庄子之道,虽然“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天道》),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但是独化于玄冥,不可见之;泰然而自得,不可言之。唯有主体...
庄子《齐物论》:人生最大的愚蠢,是困在世俗的“规矩”里
庄子认为,最高的智慧就是人们追究到宇宙的本源,知道最初的时候,这个世界并没有万物,一片混沌。这是最深刻最透彻的认识,也是智慧最高的境界。因为一切都没有,所以一切都可能,一切都是被允许的。其次就是,虽然觉得万物是存在的,但是并不去区分限制他们,没有分别心,人就不会因为外在的差别而痛苦。再差一点...
老庄之“道”与中国式审美
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在老子的基础上朝着自由与美的方向发展,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这既是庄子的人生境界,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庄子认为,个体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之为美的本质,也正是解决美之谜的关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
道家的刑德之治略论
????与老子等原始道家对“无形”的专注不同,战国变法大潮中的黄老道家既推崇天道,也注重人事,致力于形名法度的建立,因此,其理论更具实操性。就四时刑德而言,以帛书《君正》《亡论》等篇结合《管子》中《立政》《幼官》《七臣七主》的相关记载,其春夏时节实施的惠政主要有:评定爵位、封赏官爵利禄、减省苛...
中国画论一直居世界画论之先
中国画论则不然(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六朝时期,姚最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心中的造化。所谓“造化内营”“胸有丘壑”,画出来的不是自然界的造化(物象),而是胸中的物象、胸中的山和水等。宋代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出来的物象不一定要像(形似)。于是其后写意画大行其道,变...
孙禄堂『拳与道合』的武学理论与实践 ——以《八卦拳学》为例
>>八卦拳“九要”论的顺逆之道顺逆是对事物向两个不同方向作运动变化趋向的一种表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顺逆指的就是最高哲学范畴“道”的运行方式。《老子》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冯友兰认为,儒、道两家都主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端移动...
梁启超、胡适论学:互不相让,却最终各有精进
梁启超用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他看来,胡适的哲学史大纲,“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十有九很浅薄或谬误。”他还借胡著“老子”和“杨朱”两篇,提出其“新近才发生”的问题,即“疑心《老子...
哲学研究 | 郭店简《老子》所示早期儒道关系
相似的故事记载于《庄子》《礼记》《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孔子家语》《文子》《新序》《说苑》等战汉典籍,虽各本因有附会增删而细节有异,但其事当非道听途说。其二,秦以前道家并未形成一个学派,老子、庄子、黄老固然共享了某些核心旨趣,但其差异在史迁的论述中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且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
汤一介|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的“道论”成为中国智慧学之源泉。《庄子·天下篇》首次提出“内圣外王之道”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之理想,虽对先秦各家思想有褒有贬,评论长短,并以道家思想为最高,但未排斥其他学说,由此也充分体现了道家之包容性。杂家之《吕氏春秋》、《淮南子》实以道家思想为主,统合先秦各家,体现着有容乃大之精神,此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