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举时代的选官制度与文运兴替
科举制还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中央铨选制度对文运的影响无疑是最为强劲的,仅以尚书省为例略加说明。南朝的尚书省主要由尚书八座(即五尚书、二仆射、一令)及列曹尚书和郎官构成,他们既是朝廷礼法廷议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各项政策从提出到实施的有力推动者。集文人、学者于一身的尚书官往往在案奏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政治...
科举制度,是天下民众“平等”地竞争做皇帝的奴才候选人
在《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作者韩策看来,很可能因为科举制最终走向停废,所以后来的研究者便以“后见之明”努力寻找停废的“线索”,故而有意无意地轻忽了对于清末新政开始后科举考试本身的细致研究。其次,关于清季科举的既存研究有一个倾向,即对制度变迁过程及其影响罗列、推阐较多,而对科举考试活生生的参与...
浅谈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下的儒学文化,演进与政治精英发展。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科举制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大量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阶级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的力量;第二,科举制使官员来源扩大,科举考试也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第三,科举制使封建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科举考试成为科举取士的主要标准;第四,科举制强化...
金滢坤|“惟齐非齐”:论中国科举考试变革中的“至公”与“选人...
科举制度是中国最伟大的制度创新,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美誉,自隋朝创建后,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对中国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有革命性的影响,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尤为深远。隋文帝建立大一统的中央政权后,便实行了“偃武修文”政策,废除重军功、轻文教的察举制,创立科举制,选拔大量职业化文官阶层来治理国家,从而...
陈维昭: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在科举诸科目中,对科举制度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产生最主要影响的是经义科。20世纪90年代,美国汉学家艾尔曼开始研究清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由此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维度。21世纪以来,科举与经学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唐、宋、元、明、清各代科举与经学的关系都有专门的论著进行讨论...
千年制度,一夜被废
1898年,由于维新志士们的宣传,变通科举的声音达到了高潮(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朝廷内外纷纷上书,请废止八股、改革科举制度。皇帝也反应迅速,立即表态赞成。在此之前,维新派并不敢奢望事情会进展得如此顺利,除上达天听外,主要精力放在接触那些赞成变法的疆臣上。比如为人稳健的张之洞,就与维新派十分谈得来。他们在变科举方面不乏共识,张之...
科举最后一次考试结束120周年,来看看科举制是怎样完结的
1905年,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也十分重大。描述科举制完结的过程和线索,不仅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对于古老的科举制本身的研究也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赏读|《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官民之间 士绅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士绅身份虽不能继承——品官不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制的——他们的声望和特权却可由家人分享,并为家族带来荣耀。父亲会随着儿子获得功名而提升社会地位,士绅尊称“同年”的父亲为“年伯”,士绅的父亲通过其子向州县官施加影响也不无可能。士绅的家人、亲属虽不会获得士绅身份,却能借助士绅的地位...
洪秀全四次科举皆落榜,看完他的书法,就知道他为啥秀才都考不上
从科举落第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的这段经历堪称传奇。它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提出的一些主张,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洪秀全与科举制度的历史启示洪秀全的一生,从科举落第到太平天国领袖,深刻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在...
唐代文坛恩怨(十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考功郎中位卑权大
自隋唐创设科举制度后,最初主持部门是吏部,并且主考官为考公员外郎(从六品下),后来在唐朝开元年间把进士科转到礼部主持,主考官升为侍郎(正四品下),随之被后代延续,直到清末。那么,为何主管部门会发生改变?这和科举史上一次著名的争执有关,从而对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这就是不见正史记载的“二李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