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国青年社交难,六成受访者自称“社恐”
香港《南华早报》5月6日文章,原题:大多数中国年轻人表示,随着“社恐”成为流行词,他们难以与人们交往近期一项调查称,60%以上的中国年轻人发现自己难以与其他人交往,其中大多数发现自己在线下与人们见面时不知所措。《中国青年报》对2001名18岁至35岁青年进行调查,约64%的受访者表示觉得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
社恐到底算不算是个问题?
“社恐”现在是社交媒体上人们很流行给自己加上的标签,但它其实是一个病理上的概念。社交恐惧症是焦虑症的一个类型,位列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上。它的种类划分、定义和诊断都有标准,为了区别正常的社交焦虑和病理上的社交焦虑障碍,美国心理学会的手册上还增加了补充说明,“该心理障碍是否妨碍了患者的生活,...
“社恐”究竟为何物?轻度“社恐”可以自愈吗?
“社交恐惧是指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通常在青少年时期起病,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李一花解释说,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研究显示,社交...
拜年社恐、亲友催婚、旅途精神障碍……这些春节焦虑你有吗?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既盼望春节又害怕过节,担心亲朋好友抛出的催婚、收入等问题,有些问题犀利到直戳痛处,让你毫无还手之力,容易引发一些焦虑抑郁情绪。应对策略:首先在心理上理解父母、亲人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不过多解读言语背后的含义:比如不结婚是丢脸的事,挣不到大钱就说明你不行等。坚定自己立场,明确自...
心理咨询:超级害羞?敏感、脆弱,回避社交?——浅析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由于无能感、自卑感、自我否定、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于是产生了“回避”的行为。所以,他们比“社恐”更“社恐”,回避社交的范畴更广,几乎对所有的社交回避,且对于所有不愿面对的问题(包括人和事,甚至对父母、亲戚朋友),都会采用回避和逃避的心理。
不是所有的内向都等于“社恐”,心理医生为“i人”正名→
临床心理科邱美慧MBTI测试将i型人格定义为内向,指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和独处的人,通常从独立思考和内省中获取精力和满足感(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那么,内向=社恐?多动障碍、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患者,甚至健康的普通人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困难。一些人给自己扣上“社交恐惧”的帽子,或是出于避免社交尴尬等情境,往往自身不会感觉有...
解开焦虑的绳索 让“社恐”年轻人舒服做自己
如果不去干预,未来可能会对学习、生活和社交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发展为社交焦虑障碍,因此需要在心理学范畴对其进行干预。”唐信峰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心理学领域对社交焦虑进行了大量研究,在针对社交焦虑的诸多干预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显著优于其他心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因此,“社交焦虑...
科普|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男性患病率更高?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危险情境的焦虑水平较正常人低,他们缺乏罪恶感,行为冲动、习惯于冒险、追求刺激而不考虑危险,他们不习惯于稳定的生活,容易从一段关系转向另一段关系。尽管这类人常常以进监狱或死亡而告终,但还有许多人可有较为稳定的职业。“上海市心理热线”微信公众号图...
四重境界,看透心理疾病
精神病也叫“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有的专业人士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混用这几个概念,比如,说“精神病”时指的是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说“心理障碍”时指的是轻性精神障碍。在这里呢,我们统一一下,不论是“精神病”还是“心理障碍”,统统将其称为“精神障碍”。
“社恐”竟然是种病?要当心了!
有研究显示,社交焦虑症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比例较高:共病抑郁16.6%,共病惊恐障碍33%,共病广泛性焦虑障碍19%,共病创伤后应激障碍36%,共病物质滥用18%,共病自杀行为23%。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症可能与双相障碍有关。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两种精神障碍存在相同的潜在环性心境-焦虑-敏感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