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蒋方舟: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超越时代的可能性|记者|小说家|屠格...
米兰·昆德拉写过一个蛮凄凉的故事,说勋伯格曾经和斯特拉文斯基争谁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后来收音机来了,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了。未来已来,未来是一条大河,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尸体在其中相撞,然后继续向着音乐的虚无远去。也许不久之后的某一天,文学和电影的尸体也会相撞,那时候远近距离已经没有意义了。小饭:...
司马南|余华:米兰昆德拉三流作家而已
司马南|余华:米兰昆德拉三流作家而已文/司马南米兰·昆德拉死了。我完全赞同中国小说家余华的说法,“米兰·昆德拉是一个三流的作家,他完全是被高估了”。余华余华是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亦是中国读者最多的作家,他可以这样说,他有资格这样说。如果我有这种感觉我也不敢说出来,因为我离作家圈子很远,即使...
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 莫言余华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这些日后的大作家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我个人认为,没有一个作家,尤其是活着的作家对中国文学界、批评界、大学研究人员产生过如此大的影响。”曾翻译昆德拉数部作品的翻译家董强曾表示,昆德拉的思想之深刻与他个人经历有关系,从捷克到西方、从小国到大国的经历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东...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莫言余华是忠实读者,他为何在中国受追捧?
余中先兄翻译的《被背叛的遗嘱》里有一句话,昆德拉说:“对于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实践某一种文学题材,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集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不同化,不是逃逸或者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昆德拉,中国文青的“收割机”
纪念是为了诉说。当朋友圈刷屏对于米兰·昆德拉的纪念时,再次证实了这一点。首先,也是一个小小的题外话。如上图,昆德拉无疑有着“偶像”的颜值与外形。如缺失了这一点,相信他在中国的影响力会减弱好几分。因为,如同有评论家这样说,“昆德拉是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他让中...
他的作品在中国大受欢迎,莫言、王安忆如此评价昆德拉
据悉,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这位大师级作家在中国广受欢迎,中文世界对于昆德拉的热情始终不减,不断出版他的作品。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等著名作家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他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东西问 | 高兴:从西方到东方,人们读懂怎样的昆德拉?
回到中国读者的角度,昆德拉处理现实和文学关系的方式,应该说更合乎我们的审美喜好,他的作品实际上都源于现实土壤,而在此基础之上,又以非常自由、极具艺术性的方式对素材进行了提升,这使得作品的可看性和可思性,都得以满足众多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中新社记者:近些年世界经历动荡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都在...
米兰·昆德拉:发现唯有小说能发现的
20世纪80年代末,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一传进中国,就掀起了一波翻译、阅读、模仿、崇拜的热潮。尤其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之书”。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这些日后的知名作家,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王安忆曾说:“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
告别米兰·昆德拉|面孔
20世纪80年代末,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一传进中国,就掀起了一波翻译、阅读、模仿、崇拜的热潮。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这些日后的大作家,都曾是米兰·昆德拉的忠实读者。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为中国读者熟悉。1984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文版在中国开始流传。这是一本可谓影响了...
中国文青为什么如此热爱米兰·昆德拉?
这并不难理解。余华讨厌讲道理的小说,讲故事喜欢单刀直入。所以相比之下,余华更喜欢福克纳、马尔克斯、狄更斯。昆德拉之所以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如此流行,与当时国内的思想解放潮流有很大关系。1987年翻译《为了告别的聚会》的景凯旋回忆,当时正值萨特、加缪等大量西方现代派作品进入中国,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