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道德价值
乡土文化建设必须是以农民为建设主体,确保乡土文化是来自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实际。植根于乡土社会的道德理想是可以自主建构的,任何外来的文化交流均不能否定乡土文化的独立性,更不能以文化援助、文化入侵的名义进行。认识乡村建设的目的性。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个别地方乡村社会的建设思路就是通过城市的资本来发展农...
孙宽宁:乡土课程的困境及其超越
有学者认为,“乡土课程主要包括乡村自然风貌、物产资源、人文历史、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内容。”[7]也有学者从乡土课程资源的维度,阐述乡土课程的内容,认为“乡土课程资源,就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
刘铁芳|探寻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中国乡村教育百年:历史与未来”
这种危机一方面表现为一些乡村青年怀揣着对都市生活或广义上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离开或“逃离”乡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再回到乡村生活,由此导致乡村文化中大量优秀珍贵的传统习俗、手艺可能会永久失传;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乡土社会中生长出来的负面的、不良的习俗、惯例、集体心态等,诸如老年人赡养缺失等问题。这种文...
失去乡村的中国教育和失去教育的中国乡村|文化纵横
刘铁芳解释到乡村教育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乡村文化秩序的多重危机(自然生态秩序的破坏、乡村文化秩序的瓦解、乡村公共生活和乡村心态秩序的危机)。显然,落脚在乡村文化的凋敝和农村发展的漠视来解释乡村教育的问题切中了要害,不能不说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深层剖析,却仍然没能指出“城市导向”的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源。
重拾乡土教育 找回“家”“国”的支点
而与此同时,传统乡土文化受到的破坏也是空前的。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陈志华教授对此感受尤深。年届八十的他如今还每年数次跋山涉水,到一些乡土建筑所在地去做调研。但往往等他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做了详细的考察记录,下趟再去时已经没了。每一座乡野小庙,每一座院落的拆毁都令他痛惜不已。笔者...
乡村教育:“乡土味”渐渐淡了
刘铁芳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在逃离乡土的过程中,也抛却了乡土作为中国人生命精神安顿之所在,而恰恰我们又没有重新找到足够的精神资源(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正因为如此,在当下,重新理解乡土,扩展乡村教育的视野,其实是基于我们每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刘丽群对此有同样的看法,她认为,乡村文化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儿童...
乡村教育该如何发展?这场教育沙龙上专家学者热烈探讨
在主题报告环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铁芳以《乡土立人,看见未来——乡村文明重建与乡村少年成长》为题,从乡村教育的基本背景、乡村教育的定义、乡村文化的内涵等方面进行阐释,他认为,理想的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少年健康成长为根本着眼点,以扎根本土与适应现代为基本教育取向,培养能走出去又...
司建 等丨乡村STEM教育:实现可能、现实困境及因应对策
就乡村整体环境而言,诸如农田水利设施、农机设备、农场牧场等都是可以利用的STEM教育资源。学者钱理群和刘铁芳曾指出,如果我们将农校、农技站或是成人文化学校等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赋予它们新的使命,他们(乡民们)就不会轻易对他们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说“不”了(钱理群,2008)。
办“和美教育” 为瑶乡孩子寻根铸魂
”在唐孝任眼里,为生命打底就是要增强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为乡愁寻根就是要为家乡服务,为乡村振兴服务,传承文化和经典;为和美铸魂就是要培养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对江华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的教育让我看到了师生的健康、和谐、充实、美好。”汤勇表示...
村小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乡村文化
刘铁芳教授认为,乡村文化饱含着“爱、美、自然”等元素。可见,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我们的村小教育不应该是“离乡(农)教育”。正是有“离乡(农)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农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因此,正确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应该是村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