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完整性规则的法律价值及其构建
(二)提供信息的完整性无论是单个证据还是证据组,都应提交包含证据能力、证明力全部信息的证据,而不得仅提交包含部分信息的证据,即便在通常认知中这种证据在形式上是完整的,或者已经构成一个证据组。如对于鉴定意见来说,作为鉴定意见产生基础的各种检验、化验、测试单据图表等均为鉴定意见的组成部分,应当与鉴定意见一...
儒学研究 | 刘星鼎 成中英: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由此,所谓概念的本体诠释所关注的概念之“本体”就在于概念在不断复现时所具有的相对稳定一贯的哲学意涵或思想倾向,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同一概念的使用必然有其特定的目的和特点,也就是概念的本体具体化之“用”,概念的本体在概念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因“本”“体”和“用”的相互作用、推动而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年第5期要目|刑法|证据法|民事诉讼|刑事...
考镜汉语世界刑事证据法律概念的源流,回归规范主义的法学方法,走出刑事证据法学知识初步构建时的泛哲学化思维,建构以证明为核心的一元化刑事证据知识体系,澄清刑事证明的基本原理,应为刑事证据知识体系建构的应然选择。然而,在需要不断试错的建构之路中,将始终面临着如何突破集体无意识,打破路径依赖,避免走进以创新之名而...
田华 陈晓龙|人民法院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的价值标准和...
法院要从“解决行政争议”迈向“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关键在于把握“实质性”的内涵与要义。目前,行政法学界对“实质性”的概念界定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研究厚度,成熟的观点大多集中于从行政诉讼全过程的角度,将行政争议的解决成效分阶段地予以阐述,而司法实务界的研究视阈则更多着墨于地方调撤经验的提炼与推广。然而司...
本期荐读丨刘恩山:跨学科概念“模式”的内涵与科学教学建议
跨学科概念“模式”的内涵与科学教学建议靳冬雪(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模式是事物表现的一般方式,它广泛存在于重复、稳定出现的现象中,能够预测现象的变化并作为证据支持因果关系。利用符号、图形、图表、数学关系式等工具有助于人们识别分类、分布、循环、变量间的关...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
三、交互主体性的内涵在智能系统领域,“慎思型主体和反应型主体是智能主体谱系的两端”,显然这两者分别以人类主体和动物主体为原型(www.e993.com)2024年11月4日。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具备生物和人类的意向性,按照已有的主体性概念,大语言模型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一个主体,而基于主体推定主体性的逻辑,大语言模型也就不具备主体性。塞尔(J.Se...
庄语滋|论数字化转型中的民事证据真实性标准——以基础融贯论与...
证据真实性标准的概念建构1.证明对象与待证证据待证证据指作为证明对象的证据事实,属于司法证明评价中证明对象的一类。证明对象又称待证事实,在学理层面包含实体法上的事实、程序法上的事实、证据事实、法规和属于专门知识的经验法则等。尽管作为证明对象的实体法上的事实往往最为人熟悉,如引起实体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以证明标准为核心的刑事指控证据体系之构建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此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来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以证据为中心转化成理论表述,其基本含义是要奉行证据裁判主义,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
行政处罚裁量 | 不确定法律概念有了确定的范围——浅析《药品监督...
一般来讲,不确定法律概念是指内涵和(或)外延相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内涵抽象,外延模糊,在理解与具体适用中往往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解释意义。根据一些行政法专家的观点,不确定的法律概念旨在解决法律所调整事实的无限性与法律规范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者矛盾。
黄海龙等:论“穿透式审判”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方法
,其实也可作为穿透式审判的一般性法律依据。二、穿透式审判的基本内涵(一)穿透式审判的概念范畴所谓“穿透式审判”是指,法官在办案时若机械适用法条或合同等文本字义、直接采信书证的表述内容、或严格限于当事人诉请表述内容,则可能使裁判结论与实质公正、朴素正义观或公序良俗等出现明显偏差,导致表面看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