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以海为魂,乘风破浪——探访校史馆,再现海大建校百年历程
彼时,方宗熙在山东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58年10月,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济南后,留在青岛筹建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1959年3月山东海洋学院建立后,方宗熙先后任该院海洋生物遗传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及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他一生潜心科学,治学严谨,创立了海藻遗传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海藻(海带、裙带菜)种质资源库...
6万年一遇的彗星闪耀青岛上空!
10月4日凌晨4点50分,在山东青岛崂山区,一场震撼人心的天文奇观悄然上演。记者有幸在现场捕捉到了6万年一遇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a3tsuchinshan-atlas)从位于中国水准零点的妈祖雕像旁升起。据央视新闻报道,C/2023A3(Tsuchinshan-ATLAS)于2023年1月9日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首...
人文青岛|跨越星海,聆听岁月回响 德县路曾经是规划的分界线,并曾...
穿越老舍公园的空地,走过孔子的雕像,就来到了德县路14号,百年小学德县路小学。1900年,德国传教士白明德来青岛开办了一所学校,以他的中文名字命名为明德学校,有小学,也曾有过中学。著名钢琴表演艺术家刘诗昆即毕业于这所学校。青岛解放后,学校命名为德县路小学。德县路23号曾是外商卜内门公司,欧陆风格建筑,...
“一带一路”文化读物:《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古罗马执政官西塞罗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从来就是又具体又抽象的。“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路,但它又绝非一条单一的路。近日,知名纪实文学作家、《另一半中国史》作者高洪雷的全新力作《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出版。该书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
臧克家:青岛的校友
在国立青岛大学,闻一多最青睐的是助教陈梦家和学生臧克家,并称闻门“二家”,但当时王林等左翼学生却对“二家”不以为然,以至于1984年中国海洋大学(时校名为山东海洋学院)决定在一多楼前竖立闻一多雕像并由臧克家撰写碑文时,遭到了王林等校友的上书反对。在读大学的日子里,青岛的红瓦绿树并没有消散臧克家内心的痛楚和...
历经千年风雨 青岛胶州古村“浴火重生”
白墙灰瓦、古韵厚重,历史悠远,这里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屯兵驻军之地,有着1300多年的银杏树,是十余名抗日烈士的故土,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口罩村”……这里就是位于青岛胶州市胶东街道东北侧的千年古村——大店村(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胶州市胶东街道大店村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许多历史传说和抗战红色故事。一直以来,大店村以千年历史文化为背...
王统照:青岛新文学的拓荒者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王统照雕像(刘邦华摄)迁居青岛后,王统照先后在铁路中学和市立中学任教。1929年,他发表了在青岛完成的早期作品《刀柄》《火城》。此后,又创作了《海浴之后》《沉船》等。经过济南、北京的历练,王统照最终在青岛完成了人生蜕变,也完成了一个作家的职业积累。
八十年代青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日子过得不富裕,但大家很快乐
一辆红色的婚车陷在土坑里,几个男子正在全力推车。真可谓是好事多磨。海滨度假区,两位僧人正在悠闲散步。青岛的朋友们,这座雕像你们见过吗?现在是否还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分享。笔者感言:各位网友,看完这组老照片,你们有何感想?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1973年的青岛,快来寻找你的记忆吧!
鲁迅公园,水族馆、海豹池一直是青岛前海的一个打卡地。鲁迅公园的台阶,那时还没有鲁迅先生的石雕像。照片中可见路边石栏非常有特色,德国风格的造型配上中式风格的云纹,演绎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恰到好处。鱼山路与莱阳路路口,很多都是往来洗海澡的人们。
我去了青岛,没想到青岛有这么多著名景点,特别是八大关
比如第六关的博物馆前矗立着巨型红唇雕像,极富现代气息;而步行道两旁的涂鸦墙又勾勒出诸多趣味故事。艺术和生活在这条八大关上交相辉映,让景区不再只是单纯的游览路线,而是一条充满活力的艺术长廊。总的来说,八大关之所以成为青岛最著名的标志性景观,是因为它糅合了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条路线上,记录着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