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驾崩于征途,若不是贴身太监马云机灵,明朝将面临一场大劫难
明朝问世之后,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史称“靖难风云”。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朱元璋的嫡孙,甫一登基,便采纳了朝中重臣的妙计,急不可耐地踏上了削藩之旅,将一众叔父们逼至了绝境。而这些叔父们,个个都是历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纷纷磨刀霍霍,准备反击。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燕王朱棣于建文...
公元1013年:为什么明知宦官里有小人,还非用不可?
皇帝这才觉得:这帮家伙闹得太不像话了,是时候狠抓一下宦官的办事作风问题了。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里面,宦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因素。什么是宦官?皇帝的家奴嘛。这就带来一个巨大的反差:你说他地位高吧,他是家奴,而且身体不健全,是地位最低下的人;你说他地位低吧,他是距离皇帝最近的人。权力就是这样,谁离...
“床前明月光”不是李白的原句
“床前明月光”不是李白的原句作者: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编者按你可曾料到自己从小就背诵得滚瓜烂熟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诗原貌并非如此。你又可曾知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诗人张继题作《夜宿松江》中的一句,而并非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题作《枫桥夜泊...
樊树志《重写晚明史》
当时徐阶以吏部左侍郎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职责之一就是指导庶吉士,是张居正名副其实的业师。这种师生关系在官场至关重要,日后徐阶提拔重用张居正都与此有关。看似平静的朝廷已经隐约可见风云变幻的迹象,徐阶非常需要张居正这样的得力助手,因此多方提携,先是把他从翰林院编修提升为右春坊右中允,兼任国子监司业;继而又...
从“非州县不得为相”到“非翰林不得入阁“,大明官场到底怎么了
而等内阁权利大到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的时候,内阁为了自身利益,就强化了非翰林不入阁的规则,用来尽可能地排除竞争者。这相当于潜规则,不是内阁自身所决定,而是官场共识,就像宋代的非科举出身不能为相一样,明代科举三甲一般进翰林院,所以内阁中多有翰林经历,无论是编修、修馔、庶吉士都是如此。一般非翰林出身做到...
明清时期“非翰林不入内阁”,到底是限制人才?还是培养人才?
明清时期许多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多半是进士、翰林出身,比如说明朝的宋濂、张居正等,清朝的李鸿章、曾国藩等人,皆是翰林中人(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可见,明清时期“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在培养储备人才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并非是用来限制人才发展。
非典型腐败:清朝吏治为何难清?乾隆回应:还是杀的不够多
早在乾隆时期,地方大员陈宏谋就曾对机构设置过多发表过意见:“朝廷设官非不多也,而不以民事为事,止图‘自了’,以为得计,则民不受官之益,凡觉多官之为累矣。直谓之无良心可也。”就是说现在设置这么多官员和机构,这些当官的却不为老百姓干事儿,只希望自己升官发财目的达到,老百姓一点好处没有,真可谓没有良心...
在古代官场,为何官员更喜欢呆在朝廷而不是地方?
3、科举制强化了天子门生的地位,甚至出现了非进士不得入阁的惯例自从隋朝开设科举制以后,科举制便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最重要方式,到了明朝,甚至出现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惯例。想成为进士,就必须参加科举成为进士,而进士一般被称为天子门生,必须由殿试产生。众所周知,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参与,,发策会试...
烟雨夜读|从来温饱非吾志,喜际清朝翊圣明
明朝名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因善写青词而得明世宗赏识,历官翰林学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太子太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隆庆二年(1568年),升任内阁首辅,累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
为什么武侠片都爱拍明朝
明代科举制度日益重要,选官途径单一化,朝廷任用官吏看重学历出身,甚至到了非进士出生者,不得担任重要职位的地步。明成祖时,“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自从英宗天顺二年,“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为定例,连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等重要官职,也都非翰林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