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创作,在“似”与“不似”间寻找美
????宋代文豪苏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此诗句体现了他“不求形似、但求意境”的绘画理念。近代画家也不乏对物象写意的高论,如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黄宾虹说“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
海上|吴镇与上海:那个最不可能的人,出现了——上海两千年人物考...
当代的高居翰(国际著名中国艺术史家)写他:“吴镇不像那一时代的大量‘文人隐士’以集体的方式退隐,为自己打造一个次社会,可以继续在其中过社交生活。吴镇似乎是不折不扣的隐士。”他的画作,寻访者称“绝少”。一个著名故事是:友人孙作在他逝后花了三年时间搜罗,一无所获。他的史料,研究者称“极少”。所以...
陈之佛:中国画的形似与神似
东晋顾恺之首先提出“以形写神”的说法,从此以后,不论创作或评画,常常涉及形和神的问题。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论》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又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五代荆浩《笔法记》说:“叟曰:若不求术,苟似...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齐白石画中寻四季
齐白石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画论思想,在工笔与写意的关系上,他认为,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写,非偶然可得也。数字科技打造曼妙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此次特展中以齐白石的水墨画为基础,将展览内容与...
对话张明亮丨提笔落下皆是心中所作之画
张明亮:“似与不似”是借用了中国画的原理,齐白石先生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美术观点。中西绘画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我对“似与不似”艺术理念的坚持也是对中西绘画理论和创作进行研究后的追求。首先,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是对多种材料、技法的融汇运用,需要达到一种物质层面的交融,其中便有“似...
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似与不似”则是中国山水画中“不求形似”的自然延伸,近代艺术家齐白石将这一观点更朴素地表达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诗意、禅道和哲学特质,难以用简单语言尽述。重拾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龚进:21世纪国画发展新探索|绘画|水墨|画家|书画|焦墨|中国画...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意。画物临摹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领会其要领得到其实质。齐白石说:“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像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自欺妄为,太像如照相效果,迎合市民乡亲心理,如果不像,甚至是欺骗人。照相机也有不像的时候,那么你画的东西不可达到特别的像,具体太俗,妄为自大,不似,自欺欺人...
郑岩|私密艺术:战国贝壳画所重构的中国绘画史
李雪曼注意到克利夫兰左右壳画面的连续性,徐家村贝壳内左右画面彼此也有所呼应,标本M32:10-1左壳所绘击编钟与右壳男女桥上相会,题材虽有不同,但都是较为欢快的场面;标本M32:10-2左壳的四首神怪和右壳的鸟食蛇,皆富宗教意味。如李雪曼所论,狩猎题材在东周画像铜器多有所见。值得补充的是,克利夫兰左壳所绘侧面四...
齐白石的蜕变
胡佩衡写道:“(齐白石)80岁以后的虾,才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得来不易,三番五次地改变,把虾的次要部分的删除和重要特征的夸张,使得虾的形象更突出了,也感觉更精彩了。从白石老人画虾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达到这样的‘妙’处,正如老人所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
写照张神 “数”说白石——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齐白石作品和数字
引妙在似与不似间“衰年变法”后,齐白石提出“妙在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理论,着力将绘画对象的主要特征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通过放纵的笔墨和对比强烈的构图,营造一方意趣盎然的画中天地。《虾》135.5×33厘米北京画院藏《鲤鱼争变化》98×33.5厘米北京画院藏...